當藝術的清風拂過南粵鄉村大地,田間地頭紛紛變身美學的“試驗田”。
“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實施以來,從韶關的周前藝術公社到清遠的“民宿村”,鄉村美學的升級正在重塑鄉村文脈、提振鄉村產業,也在“喚醒”村民的文化自信。紛至沓來的“鄉創客”為惠州東平村帶來了“煙火氣”,“大咖”云集的藝術計劃也為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勾勒出充滿想象力的藍圖。鄉村振興的水平,也隨著一次次細微的美學改進不斷提升。
讓鄉村美起來,不僅能生長出更多產業的可能性,也讓“回不去的故鄉”再次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正如廣州美術學院城鄉藝術建設研究院院長渠巖所言:“鄉村是村民的家園,讓村民幸福、有尊嚴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園,是我們‘藝術鄉建’的終極理想。”
廣東藝術與鄉村“雙向奔赴”的故事,正在進行時——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賀歡 范永敬
美院駐村修了部“新村志”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在韶關始興縣周前古村,青磚黛瓦的傳統民居群落中,一道弧形的玻璃幕墻格外醒目。枝葉婆娑的光影里,躍動著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勃勃生機。
去年8月啟用以來,周前藝術公社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打卡點”。
3年前,這里是當地一座廢棄多年的小學舊址。渠巖的一次偶遇,改變了這片廢墟的命運。身為“中國藝術鄉建新浪潮”的發起人,從山西的“許村計劃”到廣東的“青田范式”,渠巖“藝術鄉建”的尋路之旅已經走了20年,他對周前村依舊“一見鐘情”。
作為廣東省古村落、中國傳統村落,周前村里,古民居、古戲臺、古圍樓鱗次櫛比,宛如一座“活態博物館”,訴說著粵北墟市的繁華往事。
如何讓周前古村恢復昔日“煙火氣”?渠巖帶領團隊開展為期一年的駐村調研。他們不但對周前村的一磚一瓦了然于胸,當地鮮為人知的歷史文化、民間歌謠、神話傳說也隨之浮出水面,工程量相當于修了一部“新村志”。
在渠巖看來,“藝術鄉建”既要保存鄉村價值,又不能破壞鄉村形態,這就需要“有機更新”的“微改造”。
從圖紙設計到現場施工,團隊對每個建筑細節要求都近乎苛刻:建筑材料需要就地取材,設計要避開所有尖銳的棱角,小學原有的門樓格局也不能更改……施工隊甚至連一根樹杈都不砍伐,任憑古樹的枝干直穿屋頂。
渠巖卻對這一設計頗為自豪:“它們在這里已經超過百年,與其說這些老樹生長在建筑中間、不如說我們的建筑生長在樹的懷抱里。”
周前藝術公社雖然只有2000平方米,各種設施一應俱全:一層設有鄉村圖書館、生態廚房和文創商店,二樓則是藝術家工作室與民藝工坊,西側還有10間藝術民宿,古塔與青山推窗可見。
藝術公社啟用當晚,村里的古戲臺再次響起年輕人的歌聲。藝術家趙勤自彈自唱新近創作的民謠:“我來到這兒之后,打開窗戶就能聞到特別濃郁的稻香,這個體驗太棒了!”
鄉村有了文化場館、還要營造“文化生活樣式”。如今,從家門口的藝術展到古樹下的音樂會,各類文藝活動在周前村輪番登場。
結合“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建設,始興縣還為周前村制定了科學的發展規劃。當地整合4000多萬元資金,用于古居、古村翻修維護及基礎設施提升改造,打造網紅打卡點。當地還創新采用免租降租、以修代租等靈活方式,引導群眾參與開發。
村民也開始行動起來,主動邀請廣州美院團隊為他們設計民宿。“這些設計都是免費的。”渠巖介紹,立足廣州美術學院城鄉藝術建設研究院的研學基地,設計專業師生將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
“空心村”變身美學“試驗田”
一座老村,半頃稻田。短短兩年間,隨著“百千萬工程”的藍圖鋪開,清遠清新區的三和村也有了新變化,正在蝶變成一座有顏值的“民宿村”。
走進推開三禾·稻里民宿的大門,迎面就能看到一片金色的滾滾稻浪,郁郁蔥蔥的參天大樹繞著嶺南建筑群。不久前,三禾·稻里民宿還憑借建筑美學與田園體驗,榮登“第九屆黑松露獎”年度精品民宿榜。
很難想象,三禾·稻里的前身三和村,不久前還是一條破敗、陳舊的“空心村”。
轉機出現在2020年,三坑鎮與清遠市稻里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攜手,以“整村開發”模式“喚醒”村里的“沉睡資源”。
“剛開始的時候,村民還是有很多顧慮的。”三坑鎮政府相關負責人回應,三坑鎮提出風險兜底機制,由鎮屬經濟發展總公司與三和村集體及村民簽訂土地、房屋租用合同,對閑置用地、舊農房等資源整體“打包流轉”,為社會資本深度參與民宿運營開出“定心丸”。
“修舊如舊”的設計哲學,成為這場美學實驗的起點。3年17棟百年老宅煥然一新。保留夯土墻、青磚瓦、雕花木門等歷史痕跡的同時,設計師團隊以清水混凝土與鋼結構重構空間,賦予老宅當代美學語言。當地還引進白天鵝酒店管理公司管理,開民宿管理先河。
“回歸鄉村是城市生活的主要命題。運用美學的力量讓城市人在這里找回適度的、慢節奏的生活方式,鄉村民宿大有可為。”三禾·稻里業主代表、副總經理梁灝說。
美學敘事正在轉化為經濟驅動力。自2023年9月營業至2025年3月,三禾·稻里鄉村酒店累計接待游客6.1萬人次,營業額2557.6萬元,帶動村集體通過出租土地實現增收14.5萬/年,通過就近就地務工的固定就業村民人均工資性收入近5萬元/年,通過房屋租賃的村民戶均增收近1萬元/年,打造村民收益、企業獲利、鎮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多贏局面。
“活化”古建讓鄉愁有根可尋
惠州惠城區熙熙攘攘的鬧市里,隱藏著一座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城中村”。這里曾經以“東平窯”遺址而聞名,還完整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建筑群,惠城區規模最大的古建筑梁氏圍屋就藏身其中。
這些承載歲月記憶的老建筑,曾經由于城市發展而凋敝。在“百千萬工程”的推動下,昔日荒廢的角落正在重煥新生。
自帶庭院的“星原畫咖”吸引不少游人在此駐足。兩年前,3名“90后”年輕人偶然被這里客家特色濃厚的建筑深深吸引,從此決定在這里“扎根”。經過一番精心修繕,一座集繪畫創作、美術培訓、咖啡茶飲于一體的復合空間逐漸成形。
“我們當中既有惠州人,也有外地人,還有來自韓國的友人,大家都很喜歡這些房子的年代感。”星原畫咖合伙人之一、廣州美術學院畢業生葉清表示,落戶東平村的“鄉創客”還能獲得舊房改造補貼支持。
“百千萬工程”也讓城市脫胎換骨。在惠城江北片區,一座名為“共鄰社區”的“小紅樓”悄然蝶變。從客家傳統民居的坡屋檐到“三順一丁”的磚砌工藝,這里的一磚一瓦承載著惠州的人文記憶,書法名家手書的客家諺語俯拾皆是。
“小紅樓”的改造采用“舊物再生”理念,將從舊房收集而來的廢棄紅磚,通過“新舊穿插”工藝巧妙地重新嵌入外墻。“我們特別保留了原建筑60%以上的結構與材料,讓這份鄉愁能夠有根可尋。”共鄰自然社區品牌創始人兼主理人鄭藝壇說。
為突出“空間環境共鄰、自然環境共鄰、溝通環境共鄰”的設計理念,共鄰自然社區團隊還對“小紅樓”的功能進行重構:首層通高空間被改造為“共生劇場”,二三層采用“共享辦公”理念,屋頂的“天空舞臺”則成為連接城市景觀的“對話框”。目前,共鄰社區已進駐30多家企業。
“藝術不是點綴,而是社會關系的編織器。”鄭藝壇深刻地意識到,藝術賦能要讓歷史與當代對話,讓空間成為集體記憶的容器,從而孕育“城鄉共生”的可能。
這一想法也與渠巖不謀而合。在他看來,藝術家要為社會解決問題:“沒有人會拒絕藝術,因為它能夠具有情感,可以走進日常,這對提升鄉村美譽度和歸屬感至關重要。”
如今,藝術的觸角向著更廣闊的田野不斷延伸。今年1月,“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惠州)建筑藝術計劃”發布。計劃匯聚國內外建筑藝術頂尖“大咖”,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等8位國內業界泰斗、普利茲克獎得主阿爾瓦羅·西扎等7位國際頂級大師共同組成的國際學術顧問團,以及百余名國內外的業界翹楚組成的首批百大人才庫。
“我們希望讓全球知名的設計師、建筑師和工匠都來參與鄉村建設,也讓每條鄉村都能從習以為常的生活里展現自己的吸引力,從而一起構建更具想象力和創新性的未來中國城鄉圖景。”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惠州)建筑藝術計劃執行策劃呂凝玨期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