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美院畢業展“流量”大,青春的表達值得呵護

    2025-06-20 09:05 來源:中國青年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魏金金)

    美院畢業展“流量”大,青春的表達值得呵護

    2025年06月20日 09:05    來源:中國青年報    沈杰群

    社交平臺上掀起一股“去美院看畢業展”的風潮。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等畢業展,都吸引了校外游客參觀。

    “小紅書線上畢業展”話題瀏覽量高達兩億,網友們分享在各大美院看畢業展的感想,曬出自己最心儀的作品。川美畢業展中,犀利表達對消費主義思考的《禱》、用木雕復刻童年零食的作品《木糖純》等都是“出圈之作”,甚至有人專程從外地趕來參觀;央美畢業展,作者一直在現場持續創作的《基本功》、以物品記憶展現“家庭史地層切片”的《證詞:一座靜默的山》等引發網友的探討。

    美院學生的教室向外界公眾“打開門窗”,為這些學子的“畢業”賦予了與眾不同的意義:從學校走向新征程的節點,公眾的關注和熱議紛至沓來,成為這些年輕人回顧此前求學生涯、迎接未知挑戰的“附加題”。

    原本“校內展示”為主的美院畢業展,如今“破圈”,從象牙塔內走向社會聚光燈。年輕學子們的創意和才華得以更廣泛地展示,藝術不再僅僅局限于專業院校,而是走向更廣闊的大眾視野。

    這些美院畢業展既是學生對自己在校學習總結的集中呈現,亦是一次向世界展示自我認知、傳遞個人鮮活思考的平臺。無論對個體心理、青年文化、社會熱點等領域的挖掘詮釋,還是對科技與傳統的技術融合探索,都契合了當代年輕人的關注點,引發強烈共鳴。藝術并非高高在上,而與每個人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

    當青春獨特的藝術表達在網絡上掀起巨大流量,外界觀眾的驟然涌入,也有一些不和諧的亂象。

    在某美院的畢業展現場,有帶小孩看展的家長,沒有及時制止小孩奔跑、隨意觸摸現場展品;有人破壞了學生的畢業作品直接“逃逸”,現場并無監控和值班人員,學生面對一片“廢墟”心痛不已;學生會自制和畢業作品主題相關的文創產品,在旁邊貼出付款碼,但竟然遭到“零元購”——有觀眾見該區域一時無人看守就“順手牽羊”,直接拿走售賣的文創……

    除了現場的破壞行為,還有一些現象也值得警惕:例如某些網友由于不認可學生的作品表達,在網上對該學生進行人身攻擊;有些人將“出圈”的美院畢業展當成熱鬧的“打卡景點”,一味跟風、追求“出片”。

    美院畢業展“破圈”是美育育人的契機,帶來藝術發展的新思路,但面對隨之而來的問題,需要社會各方重視和共同努力。

    一些觀眾或許認為學生的畢業作品并不等同于社會上公共美術館的展品,因而保持無所謂的態度,認為隨手碰一下“無傷大雅”,甚至會直接“順走”感興趣的周邊,實則已經構成了侵權、盜竊行為。

    觀眾應提升自身素養,尊重藝術和創作者。家長要建立對學校、展覽屬性的基本認知,判斷是否合適帶孩子觀展,肩負起對孩子文明觀展的教育責任,引導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勞動成果。

    學校展覽方也要一定程度上加強現場管理和秩序維護,例如通過設置“請勿觸摸”“請勿靠近”等明顯標識、安裝監控、安排工作人員巡邏等方式,及時制止不文明行為;合理規劃參觀路線,避免觀眾擁擠聚集對作品造成損害等。

    同時,學校、社會可以通過開展相關講座、宣傳活動等,提升觀眾對藝術作品的認知和尊重,從而發揮美院畢業展在美育普及和藝術傳播方面的積極作用,讓藝術與公眾實現更好的互動與交流。

    最近和一位大學美術專業教師交流時,他說,對于美院畢業生而言不只是完成“好看的作品”,而是用作品展現其當下的思考,且這件作品能治愈自己、治愈他人。這位教師說:“藝術有很強大的力量——它能讓年輕人慢慢進入到自己的內心,尋找到平和而持久的力量,讓自己一生受益。”

    有網友看川美畢業展作品《木糖純》,留下一些真誠的評論,如“看到我的童年就在那里,但我打不開”,引發網友們認同、點贊;每一件畢業展作品作者,在社交平臺上和陌生網友們詳細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這樣溫情的交流時刻,是藝術滋養你我的美麗瞬間,更是這個世界對每一個懷揣夢想學子的溫柔禮物。

    美院畢業展“流量”很大,但青春的表達值得全社會好好呵護、守護。讓畢業展成為藝術與大眾真誠對話的起點,而非流量狂歡的終點——這不僅是美院的責任,更是一場關乎全民審美素養提升的“必修課”。


    (責任編輯: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