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粵港澳三地如何優勢互補、創新合作,構建互聯互通的跨境養老生態圈,成為大灣區融合發展的重要議題。香港推出“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粵港澳共同發布養老服務“灣區標準”、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澳門新街坊”長者服務中心揭牌……近年來,大灣區跨境養老服務合作跑出“加速度”,越來越多港澳老年人選擇到內地城市安享晚年,跨境養老已經成為灣區“銀發族”新風尚、新潮流。
貼心服務便利跨境往來
“實在是太感謝你們了,多虧有你們幫助,我母親已經脫離危險了。”2月21日,85歲香港居民李靜怡的女兒專門致電廣東深圳蓮塘邊檢站表示感謝。原來,2月19日,李阿婆因身體不適急欲前往深圳市人民醫院治療,蓮塘邊檢站得知求助信息后,立即啟動應急響應機制,提前協調救護車在口岸接駁區等候,民警李斌用輪椅將她穩妥接送到特別通道,迅速辦理通關手續,確保李阿婆及時得到專業救治,實現了“點對點”跨境醫療轉運無縫銜接。
蓮塘口岸是深港間最“年輕”的陸路口岸,毗鄰香港粉嶺、上水等地區,憑借“一站式通關”“人車直達”等措施,加之配套完備的公共交通服務,逐漸構建起深港“半小時養老生活圈”的區位優勢。據深圳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統計,經蓮塘口岸通行的出入境人員中,老年群體已超四成。
“現在,隨著跨境養老越來越普遍,為了服務好這一群體,我們為行動不便或有急救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優先通關和醫療保障等服務,協助對接跨境醫療團隊,提供通關行動輪椅,開展接駁救護車靠前等候等服務。我們要當好‘銀發族’的貼心人。”蓮塘邊檢站執勤九隊副隊長方雪對記者說。
對港澳老年人來說,便利往來是“北上養老”的必備要素之一。“如果返港睇(看)病、探親、小住都方便,往來只需個把鐘,當然會住成本更低、居住條件更好的內地城市啦!”正考慮搬來深圳養老的香港居民陸阿婆說。基于港澳居民這一訴求,近年來,廣東正在各口岸積極探索適老化服務,通過一系列便利化措施讓長者往來的“民心橋”更加便捷。
“出了關口,養老院的接駁車就等在這里點對點接送。”今年98歲的盧春花阿婆告訴記者,她在蓮塘街道長者服務中心入住已經快一年了,往來很便利,而且飲食起居上的服務都和香港接軌,“行得快,食得正,住得靚”。
“灣區標準”解除生活后顧之憂
“這里的護理人員不僅專業,還能用粵語溝通,飲食和生活習慣都貼近香港,讓我感覺像在家一樣安心。”香港長者黃光輝的臉上滿是欣慰。今年3月,他所住的深圳光明社會福利院正式成為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認可的服務機構,為香港老年人提供100張政府資助床位。
據介紹,香港社會福利署于2014年6月開始推行“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2020年1月正式轉為恒常化政策,旨在為有意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養老的香港老年人提供更多選擇。根據規定,在香港社會福利署資助下,香港老年人在入住廣東安老院舍后,無須再支付食宿、護理服務、基本醫療等費用。
作為粵港澳養老協作的示范項目,深圳光明社會福利院按照香港安老院舍服務標準,疊加深圳的空間與成本優勢,同等服務品質下,港人在深圳的養老成本可比在港養老降低約40%,人均居住空間擴大2倍以上。自今年3月開放申請以來,已有20余位香港老年人入住,反響熱烈。
記者在港人服務專區看到,宣傳欄貼心地使用繁體字進行信息公示,公共活動區域裝飾“港風”元素滿滿,照護團隊人員均可用粵語溝通,營造出親切熟悉的生活環境。
“港澳長者傳統上傾向‘原區安老’——依賴熟悉的社區環境、人際關系及生活習慣,且受家庭觀念影響重視親人就近照料。”進優生活控股公司董事局主席陳志育表示,跨境養老能否被長者接受,除了家庭因素外,養老機構的生活環境、服務質量與醫療支持亦是長者考慮的重要因素。
正因如此,近年來,廣東省民政廳依托廣東省養老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深化粵港澳在養老服務標準化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先后出臺《養老機構認知癥老年人生活照顧指南》《旅居養老服務總則》等4項標準,被納入首批110項“灣區標準”清單。
此外,深圳依托“深港社會福利合作專班”積極推動養老服務合作,開展深港兩地養老服務人員交流、標準銜接;珠海以法規形式,探索面向常住珠海的港澳老年人的跨境養老服務和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團體標準,并選取拱北、灣仔等港澳老年人相對集中的居家養老服務站點作為標準化示范點,以更好滿足港澳老年人各方面需求。
資源共享助力完善醫養保障
“對于老人家來說,異地養老最擔心的就是看病。隨著能使用香港長者醫療券的內地醫院逐漸增多,我看病拿藥就方便多了,基本不怎么花錢。”來自香港的周成今年79歲,選擇在廣州養老。他說,如今港澳居民還可以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購買醫保,現在內地的醫療水平很不錯,生了病就在當地看,少了許多后顧之憂。
讓周成打消“北上養老”顧慮的,正是近年來以“港澳藥械通”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創新,打破了原有的制度壁壘,在區域內建立起先進醫療資源的共享平臺。
以2021年落地實施的“港澳藥械通”為例,該政策允許內地指定醫療機構使用臨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以及臨床急需、港澳公立醫院已采購使用、具有臨床應用先進性的醫療器械,為患者提供更廣泛、更先進的治療選擇。短短數年間,這一平臺已在粵實現9市全覆蓋,拓展至45家指定醫療機構,惠及居民萬余人次。
“我每天都來橫琴‘澳門新街坊’長者飯堂用餐。”澳門居民康女士說,常住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港澳戶籍長者和本地戶籍長者享受同等待遇的配餐服務,大大方便了許多住在家中,又難以“開伙”的老年人。
在廣州南沙,港澳籍老年人也被納入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范圍;在深圳,港澳老年人憑港澳居民居住證可享受包括免費乘坐市內公交車和軌道交通、免費進入市政公園等八項敬老優惠待遇。
“國家的政策配套好,通關也方便,內地有優質的康養設施和人力資源,港澳則在老年醫療和社會服務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彼此可以優勢互補,發揮協同效應,為大灣區長者提供更舒適、更優質的養老選擇。我們已累計服務了超800名跨境康養長者。”香港賽馬會深圳復康會頤康院院長莫思杰說。
今年3月,粵港澳大灣區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評價“一試多證”首次考試在廣州舉辦,考生通過一次考試,可同時獲得內地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香港專業能力證書以及澳門職業技能證明書。“一次考試拿到三證,找工作時肯定更有競爭力啦,養老護理這塊兒,我們更有信心!”來自內地的多位考生紛紛表示。
“這種嘗試更專注于技能提升,能為內地養老護理行業注入更多專業人才。”據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粵港澳三地秉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原則,共建養老護理員職業粵港澳大灣區技能人才培訓和評價規范,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引領性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評價成果,為灣區養老護理行業人才培養提供了科學指引。
港澳和大灣區內地城市在養老領域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目前,粵港澳正探索大灣區養老服務一體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路徑,推動產業、人才、項目、標準化等方面深入交流合作,讓“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成為灣區民生融合的亮麗風景線。
(本報記者 黨文婷 嚴圣禾 本報通訊員 馬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