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心之所向,即為中國;足之所立,即是中國。中國大地的日新月異,青年是親歷者、見證者、建設者。從今天起,本報聯合團省委推出《好YOUNG的你》子欄目《你的腳下就是中國》,以親歷方式記錄浙江高校青年學子在暑期社會實踐中用腳步丈量山河、以青春致敬熱血,了解國情民情、增長知識才干,以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的家國情懷和青春作為。
記者與浙江理工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湖州荻港村——
古村文旅,玩出“青春版”
■ 記者 宋哲源
8月7日,在湖州市南潯區荻港村口,我見到了來自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的“農遺新生”團隊。“我們為來到荻港村的游客設計了一款‘漫步+解謎’的游戲產品,今天是第一次正式測試。”團隊負責人高寧副教授介紹。
從2022年起,“農遺新生”團隊多次深入鄉村,通過藝術設計的新鮮活力,讓農業文化遺產綻放魅力,以文旅融合推動鄉村從物質到精神的振興。正因如此,坐擁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桑基魚塘系統”的荻港村,進入了團隊的視野。
“這個暑期,同學們結合近兩年流行的城市漫步(City Walk)、城市解謎等元素,又進行了新的設計。”高寧微笑著對我表示,“一會你也可以試著一邊游覽村中景點,一邊根據我們給出的謎面尋找答案,看看旅行感受有何不同。”
迎著午后的烈日,我和“農遺新生”團隊成員一起,開始了一次特別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解謎卡在手,古村任我游
在正式解謎前,我拿到了一套“解謎卡”。
在這套由學生們設計的精美卡片中,有著完整的導語、指引、謎面,以及在特定情況下使用的解謎工具。掃描二維碼后,我很快得到了前往指定景點的提示。
“當三官橋的文物保護點石碑在身后遠去,走到一對抱鼓石前回首,你便找到了謎面。”根據指引,我發現了橋下的蓮花圖案。“這個蓮花不僅是裝飾,也是村里防洪的預警線。”參與研發的團隊成員李妤婕講解道,“我們在設計時,希望能引導游客多注意這些寶貴但不起眼的文化元素。”
為了更好發掘村中的文化和景觀,李妤婕與同學們僅這個假期就5次往返荻港村,其余時間都在不斷修改方案。測試過程中,她認真驗證著路線、提示、答案等每個環節的合理性。
“村里的街巷,是一個天然的游戲空間。”經過調研,團隊最終定下“輕量化”的設計方向——無需另外建設實景裝置,僅需小體量的紙質道具,就能讓游客在解謎探索中深度體驗古村的建筑美學、農遺底蘊與人文故事,既避免了過度開發和維護負擔,又創造出“可玩、可學、可傳播”的微解謎模式。
行進在古村之中,解謎之余,不難發現許多學生的巧思。
比如,站在積善橋上,面朝指引提示的方向,用工具小卡覆蓋眼前的風景,就能得出和謎底相關的數字。在舍西橋附近,根據一面墻上給出的種種線索,如果用手機閃光燈照射“解謎卡”特定位置,就可以看到潛藏的答案。
在團隊的構想中,這套游戲機制預計會投放到荻港村,成為可供游客親身體驗的一個旅游項目。當解謎完成時,所有信息會指向當地有數千年歷史的桑基魚塘。各個看似分散的謎題,其實是對“塘中養魚、塘基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循環生態農業模式的逐步講解。
“這才是這套‘漫步+解謎’游戲背后真正的玄機所在。”高寧解釋道,“實踐不僅要培養同學們的專業能力,也促使大家把美學理念運用到田間地頭,真正為鄉旅產業助力。”
“一日店長”觸摸鄉村脈動
測試仍在進行,坐在荻港村有名的“一元茶館”,點上特色的桑葉茶,我和大學生們聊起天來。
參與項目前,大學生們都未曾到過荻港村。而經過不斷走訪,大家逐漸發現了這里的“可愛”之處,比如充滿煙火氣的積善橋,抑或總管堂前“口中含面”的石獅。而令團隊成員樓妍印象最深的,是這家建于1896年的“一元茶館”。
據說,村中老人來店里飲茶,只需要象征性地出一元茶錢,就能談天說地、喝上一天。這便是茶館名字的由來。
初入荻港村時,成員們就已開始討論,或許可以借鑒茶館這個文化符號,搭起一個煥活農遺的文創平臺。
早些時候,“一元茶館青春版”在“一元茶館”隔壁落成。這是一家精致的文創小店,店里擺設有“農遺新生”團隊針對桑基魚塘系統開發的50余種各類周邊,也有浙江理工大學學生個人制作的手工藝品。我前往當天,來自貝寧的留學生杰拉德正擔任著“一日店長”。作為配套計劃,“一元茶館青春版”會在節假日實施“一日店長制”,有意向的學生都可報名。杰拉德說,他將這視作一個走進中國農村、感受當地人文的絕佳機會。
“當我們真正走進鄉村才發現,比起環境、交通、資金等因素,一個屬于年輕人的社群也很重要。”大學生們告訴我,借助“一元茶館青春版”和“一日店長制”,項目匯聚了一批有意了解鄉村、想赴鄉村創業的在校大學生,大家就像坐在茶館里,共享知識,共同探討煥活古村文旅的新形式、新做法。
呆萌可愛的“桑蠶寶寶”,以跑道魚為原型的“閃電霸主”……學生們用自己的頭腦和筆觸,傳達著對農遺的靈感。重新拿起“解謎卡”,我恍然大悟。這其實也是一款精心設計過的、集合科普和裝飾功能的文創周邊產品。
“如果只抱有‘做得好看就行了’的想法,并不能真正讓古村農遺彰顯魅力。”樓妍感慨地說,“不同村落間的差異,游客的消費心理,還有很多商業經營方面的知識,都要求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分析、研究。這是我感觸尤深的一點。”
巧用AI,尋找“農遺”新可能
“農遺新生”團隊最近還將許多精力放在了線上產品的開發上。
董柯瀅是團隊中的“技術擔當”。她向我展示了團隊正在開發的蠶桑主題益智類手游,還表示此次測試的“漫步+解謎”游戲,也會后續進行線上的優化整合。
不久前,團隊與浙江省北大信息技術高等研究院合作啟動了“AIGC農遺傳承計劃”。該計劃旨在圍繞蠶桑、魚塘等核心文化符號,利用AI圖像生成技術,形成一套農遺IP和農副產品(如魚干、桑茶)的包裝更新方案。“團隊成員執筆形成一套相對成熟的設計風格,再通過特定的人工智能模型進行訓練、產出。”董柯瀅向我展示了幾個運用AI實現高效、精準生成包裝的案例。經過模型“再造”,農遺及農副產品的設計外觀,將更適合品牌化推廣。
“團隊雖以藝術類專業為主,但大家也很有跨學科的意識。”董柯瀅說,“身為在校學生,既要學會走進泥土,也要主動緊跟AI潮流。”農遺如何更好進行數字化保護?“AI+農遺”還有哪些新玩法?這些,是她最近一直在琢磨的問題。
走出茶館,太陽依舊毒辣。大學生們三五結隊,繼續向下一個地點走去。他們告訴我,這次測試發現了不少問題,準備回去好好梳理,再討論出一批新點子。
自立項以來,“農遺新生”團隊已把服務擴展到了麗水青田稻魚共生系統、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等。“未來我們計劃持續調研全國25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高寧說,“團隊將鼓勵帶動更多學子加入,煥活更多沉睡的農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