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福建省福鼎市質監局通過白茶種植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積極發揮示范帶動,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規范,加強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使用,使白茶在品質、種植面積、產量上均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和提高,不僅提升了白茶內在價值,也實現了茶農增收、企業增效。
福鼎市是產茶大縣,茶葉種植面積有1.4萬公頃,茶葉年產量達1.66萬噸,特別是作為我國六大茶類中的白茶原產地,福鼎白茶在種植面積、產量上都是全國第一,享有“中國白茶之鄉”美譽。
據了解,福鼎白茶具有地域唯一、工藝天然和功效獨特等特性。中醫藥理證明,白茶性清涼,消熱降火,消暑解毒,具有治病之功效。隨著近年來歐美國家對白茶進行的深入研究發現,相比其他茶類,白茶的自由基含量最低,黃酮含量最高,氨基酸含量平均值高于其他茶類,具有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抗輻射、抗腫瘤,人體免疫力細胞的干擾素分泌量增加5倍等作用。
為推動白茶產業健康發展,福鼎市質監局以標準為切入點,積極開展福鼎白茶標準化示范區建設,促使福鼎白茶質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不斷升高,茶農和茶企業收益大幅增加。福鼎市質監局早在2009年就組織人員指導幫助品品香茶業公司開展白茶省級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協同農業、茶業等部門有關專家深入一線進行指導幫助,幫助承擔企業組織落實示范區項目,完善標準體系和監測體系建設,實施項目標準化。經過3年時間建設,經濟效益顯著增加。示范區2010年總產量達176.5噸,比示范前增產41.5%,產值為893.92萬元,比示范前增長70%;帶動50戶示范戶提高經濟效益20%~30%;此項目去年升級為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區,并于今年10月通過省級驗收。
福鼎質監局工作人員還組織專家對茶樹種植最佳的有機肥配比、最佳種植密度、最佳采收期、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農藥配比和霜凍防治等技術規程進行總結,并建立了一套標準化種植體系,同時,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50~60戶茶農改造低產茶園,發展有機茶轉換基地800公頃。
同時,該局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戰略與名牌建設相結合,對白茶進行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管理。通過品牌運作,目前已有8家企業9類茶葉產品獲福鼎名牌。在福鼎白茶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和白茶標準化工作組落戶福鼎后,福鼎市質監局積極依托工作組,負責起草的《地理標志產品 福鼎白茶》福建省地方標準獲批并發布,同時還制定了《福鼎白茶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專用標志使用管理辦法》,對申請使用“福鼎白茶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專用標志”的經營者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查,以產品質量等符合地理標志產品福鼎白茶的產品標準為前提,嚴格審批專用標志使用資格。組織全市茶葉生產經營者、從業人員學習有關法律法規、標準、管理辦法,提高運用有關法律法規依法保護福鼎白茶品牌。
通過名牌和標準化戰略的實施,福鼎白茶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價值不斷提升。2009年福鼎白茶中的精品茶“太姥銀針”成功入選“世博十大名茶”,2010年福鼎白茶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指定為特供專用茶,同年福鼎白茶還被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授予“中國最具影響力茶品牌”稱號,還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世界白茶在中國,中國白茶在福鼎”等美譽。今年經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評估課題組評定,“福鼎白茶”茶葉區域公用品牌評估價值為22.26億元,在全國茶行業排行第五。
在品牌的引領下,福鼎市茶農的經濟效益也得到顯著提高。山區農民人均茶葉收入1820元,福鼎白茶產品單價從原來的20~60元/公斤攀升到60~600元/公斤,白茶產量也由3000多噸升至4500多噸,單位面積平均效益由原來的1000多元上升到1萬多元。(陳雪梅 葉海濱 記者江 東)
(責任編輯:張欣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