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湖北轉基因大米非法入市背后:抽檢無標可依

    2013年12月06日 10:34   來源:《消費者報道》   伍雪瑩

      轉基因大米檢測二:湖北轉基因大米非法入市背后的監管難題

      2009年,農業部批準水稻轉基因證書時,主持轉基因水稻研究的中科院院士張啟發便稱“轉基因水稻最遲5年上中國人的餐桌”。雖然此間國家一直沒有批準商業化種植,但張這個預言似乎現在已悄悄變成現實。

      根據《消費者報道》9款包裝大米的送檢結果,其中一款產自湖北襄陽的“天谷漢水源香米”樣品含有轉基因成分,并且證實含有抗蟲水稻轉基因Bt63(詳見《湖北大米檢出轉基因 抗蟲水稻悄然上餐桌》)。

      從表面上看來,轉基因大米與正常的大米基本無區別。然而在大米市場上,有部分大米產品甚至有醒目的“非轉基因”標注,以正其身,而轉基因大米卻毫無標識。信息的不公開透明,造成消費者知情情和選擇權的旁落,而其中折射的是國家在轉基因標識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轉基因大米抽檢無依據

      09年農業部頒發的水稻轉基因安全證書明年即將到期。今年7月,61名院士聯名上書,要求國家加快推進轉基因水稻產業化,更在建議書中寫道“推動轉基因水稻種植產業化不能再等,再遲緩就是誤國,轉基因產業化發展不起來,則商業發展不起來,對科研影響非常大”。

      然而從轉基因大米已流入市場的事實來看,轉基因安全證書獲批后,實際的監管滯后似乎也成為一個更現實的問題。

      “企業收購糧食的時候基本不會篩查是否含有轉基因成分,農民種什么樣的稻谷也無所謂,國家的推廣才是最重要一環。”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糧食分析師馬文峰說道。因此國家應建立轉基因大米的相關法律法規,讓企業能夠有規可循。

      《消費者報道》記者從廣州市質量監督研究院了解到,不同于轉基因大豆,轉基因大米是國家禁止商業化生產和銷售的,所以部分檢測機構會因為無法獲得轉基因大米陽性對照而不能進行檢測。

      記者參考《轉基因產品核酸定性PCR檢測方法》國家標準(GB/T 19485.4-2004),其中涵蓋大豆、番茄、玉米、油菜、馬鈴薯、棉花等轉基因作物的檢測,卻沒有出現“大米”或者“稻米”等字眼,也就是說轉基因大米的檢測并無國家標準可循。

      而對國內銷售的大米以及進口大米國內更沒有檢測轉基因含量的明確規定。“轉基因成分”不在《大米》國家標準(GB 1354-2009)之列,也使常規抽檢無標準可依。

      監管不嚴

      早在轉基因技術開始起飛的上世紀80年代,由于轉基因產品的種種不確定因素,世界各國紛紛制定轉基因作物的相關法律法規,以規范轉基因食品市場,保障消費者的利益。很多國家都對轉基因作物的種植、生產和進口設置了門檻。例如歐盟有著嚴格的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和完善的產品追溯體系;奧地利有一部純凈種子法,禁止常規種子受到轉基因污染;日本對于轉基因食品的標識制度每年都要進行重新審定。其中以歐盟對于進口轉基因產品的規定最為嚴格,以至于中國的大米產品屢次因為轉基因問題被擋在了歐洲的大門外。

      針對歐盟等地對轉基因作物的高門檻,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有相關的檢測技術。此次《消費者報道》委托的珠海出入境檢驗就曾多次承擔出口歐盟的大米樣品的檢測。其所用的部分檢測標準是根據歐盟官方提供的方法編制,技術人員也是由歐方培訓。但國內的轉基因產品檢測標準和方法,儼然已經不能達到更嚴格的要求。

      目前國家對于轉基因食品是有標識制度的,但是卻難以執行。今年11月《消費者報道》就曾經在市售的大豆制品中發現含有轉基因成分卻沒有進行標識的產品,并指出目前需要進行標識的轉基因食品目錄早已陳舊過時。反觀其他國家,例如日本對于轉基因食品的標識制度每年都要進行重新審定。相比之下,中國在這方面的政策力度略顯不足。

      國家無監管,企業無篩查,消費者難辯識,而部分消費者對轉基因的懷疑或恐懼心理又是一種客觀存在,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教授在接受《消費者報道》記者采訪時認為:“轉基因可以研究,但向主糧推廣的條件目前并不成熟。”

    (責任編輯:楊斯陽)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