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羽肉雞,又稱三黃雞,是我國幾千年來養殖的土雞品種,無論是“雞聲茅店月”“雞鳴桑樹顛”,還是“雞豚社酒賽豐年”“黃雞白酒田間樂”,都是對古代農家生活中黃羽肉雞的描述。
這些中華土雞,滿足了人們的味蕾,豐富了居民的餐桌,曾經在我國雞肉生產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如今卻面臨著市場份額持續下滑的危機。據統計,黃羽肉雞在我國雞肉產量中的占比,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00%,一路下滑到2023年的21.71%,而且這種下滑趨勢仍在持續。
這一危機產生的原因,既有白羽肉雞養殖規模快速上升的沖擊,也有“活禽管制”等政策的影響,還有快節奏生活和便捷式餐飲引起的市場需求變化等多方面因素。黃羽肉雞產業如何應對這一危機,重新找回市場競爭力,正成為從業者需要面對的復雜難題。
市場份額日益萎縮
今天所說的黃羽肉雞,并不單指黃色羽毛的肉雞,而是泛指黃羽、麻羽、黑羽等不同羽色膚色的所有地方雞品種。這些地方雞生長速度慢,積累了更多的風味物質,肉質鮮美、口感優良,隨之而來的短板是飼養時間長,養殖成本高。
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從國外引進快大型白羽肉雞,養殖效率更高。自此白羽肉雞逐漸成為主要肉雞養殖品種,黃羽肉雞在雞肉總產量中的占比不斷下滑。
其實這幾十年來,黃羽肉雞產業的發展并非停滯不前,其出欄量由1978年的約9億只增長到2023年的約36億只。在20世紀80年代初,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就創新性地發展出“公司+農戶”模式,推動了黃羽肉雞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并使得黃羽肉雞產業成為很多地區鄉村經濟的增長點。
黃羽肉雞雖生長慢,但肉質好,本可以與白羽肉雞形成差異化競爭,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但是,隨著小型白羽肉雞等雜交品種的出現,黃羽肉雞的競爭優勢被削弱。
小型白羽肉雞是以白羽肉雞父系公雞為父本、高產蛋雞為母本雜交培育,生長速度和肉品品質介于黃羽肉雞和白羽肉雞之間。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崗位專家辛翔飛介紹,相比黃羽肉雞,小型白羽肉雞生長速度快,生產周期短,雛雞成本低,飼料轉化率高,具有較為明顯的成本優勢和價格優勢,近年來形成對快速型黃羽肉雞的替代。
除了成本劣勢,黃羽肉雞產業還面臨著更大難題,那便是其長期形成的活禽銷售模式受到了限制。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暴發后,我國開始推廣活禽禁售政策,部分地區禁止了活禽交易,這就要求黃羽肉雞改變傳統的活雞銷售方式,轉向屠宰后冰鮮上市。
冰鮮上市意味著需要補全黃羽肉雞屠宰加工和冷鏈物流體系。辛翔飛表示,黃羽肉雞品種多、個體差異大,無法照搬白羽肉雞的屠宰生產線。整體來看,從前端的育種,到后端的屠宰設施、冷鏈物流體系等,均尚不能較好匹配黃羽肉雞冰鮮上市發展的需求,產業鏈條建設存在明顯短板,制約著黃羽肉雞的轉型發展。
從活雞轉向冰鮮,黃羽肉雞還面臨著產品辨識度降低的問題。辛翔飛說,在活雞銷售模式下,消費者會依據毛色、冠型等外觀特點來識別和挑選黃羽肉雞,但是冰鮮銷售時,黃羽肉雞外觀辨識度降低,影響了市場接受度。此外,很多消費者無法從胴體上準確區分黃羽肉雞和小型白羽肉雞,市場上存在小型白羽肉雞冒充黃羽肉雞的情況,影響了黃羽肉雞的銷售量。
重獲市場青睞要多管齊下
隨著黃羽肉雞市場份額不斷萎縮,一些小型養殖企業不得不減產或停產。但也有一些龍頭企業實現了黃羽肉雞產量的逆勢增長,如溫氏股份2024年黃羽肉雞養殖量和銷售量增長了2.1%。這主要得益于其在養殖端降本提質,在銷售端創新求變。
養殖成本高是黃羽肉雞的競爭劣勢,而要降低養殖成本,關鍵要降低飼料成本。“一方面要加強品種選育、提升雞群健康度,以提高黃羽肉雞的飼料轉化率。另一方面要建立黃羽肉雞專用的原料和營養需要動態數據庫,研發玉米、豆粕減量替代等技術,推廣科學且低成本的飼料配方。”溫氏股份高級畜牧師劉松柏說,溫氏股份近些年已經在黃羽肉雞養殖中實現零豆粕,極大降低了飼料成本。
降成本的同時,必須保證品質不打折扣。黃羽肉雞產品品質的核心競爭力,在其優良的肉質和風味。劉松柏介紹,為了提升肉質和風味,溫氏股份的養殖場里會專門配備黃羽肉雞“運動場”,增加雞的運動量,還會為雞配置專門的“營養餐”等。
除了養殖端發力,黃羽肉雞產業還需要打開銷售市場,獲得年輕消費群體的青睞,以扭轉消費頹勢。
為了開拓市場,該公司近幾年在加大調理品、預制菜的研發與推廣力度,滿足消費者對烹飪便捷性的需求,同時加強線上渠道布局,通過與電商平臺合作、開展直播帶貨等方式,擴大產品銷售范圍。
“黃羽肉雞行業要順應‘集中屠宰、冰鮮上市’的市場需求,加強改良和選育出適合屠宰加工的品種。同時,加快完善屠宰設施設備和冷鏈物流體系,以適應黃羽肉雞冰鮮上市的發展需求。”辛翔飛建議。
此外,雞肉消費市場在不斷變化,而黃羽肉雞產業未能及時適應這些變化。劉松柏認為,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年輕消費群體追求便利性,預制產品需求顯著增長,而黃羽肉雞以往提倡新鮮現做,可以充分體現出其鮮美滋味,加工和烹飪難度更高。與此同時,消費者對雞肉口感、品質、價格等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要求,現有的黃羽肉雞產品未能充分滿足這些要求。“總之,要能夠滿足消費群體的新需求——好吃、健康、方便,還不貴。”劉松柏說。
在鄉土資源中發掘差異化優勢
作為地方雞品種的集合,黃羽肉雞面臨的市場困境,是我國地方雞品種產業化開發的難題,也是“土特產”走出去需要突破的瓶頸。
營養豐富的藏雞,皮薄肉嫩的文昌雞,味美湯鮮的北京油雞……在我國100多個地方雞品種中,每一個品種都凝結著各自地區的鄉土特質,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要振興黃羽肉雞產業,就需要因地制宜,走差異化發展道路,挖掘利用地方雞品種特色。
實現差異化競爭,品牌建設和營銷推廣非常關鍵。辛翔飛表示,品牌建設能夠增強消費者對黃羽肉雞產業、品種和產品品牌的認知度和信任度,從國外來看,美國、巴西、歐盟等世界肉雞生產消費大國或地區都非常重視培育消費市場,通過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不斷加強品牌推廣、科普宣傳和消費者偏好研究。
我國黃羽肉雞產業也意識到了品牌建設和推廣的重要性。近幾年,溫氏股份聯合同行成立了中華土雞美食文化推廣中心,通過各種形式宣傳土雞文化,讓消費者了解中華土雞品牌。建立中華土雞美食文化體驗示范場,讓游客可以沉浸式體驗土雞養殖、了解土雞文化、品嘗土雞美食。成立了中華土雞文化館展覽館,并推出了土雞IP“雞跑跑”,以增強與年輕消費群體的互動。今年4月,中華土雞高鐵冠名列車從上海虹橋站首發,進一步傳播了中華土雞美食文化。
品牌建設并非喊出幾句口號,其背后是可靠的品質保證和品牌認證體系。以國際上品牌建設比較成功的法國紅標雞為例,通過“紅標簽(Label Rouge)”質量認證,產品口味、質量有了官方承諾,這種法國散養土雞成為享譽歐洲的雞肉產品。中華土雞美食文化推廣中心也在探索制定團體標準,讓中華土雞的產品有標準、生產有指導、推廣有依據,實現健康良性發展。
要開發利用地方雞品種特性,前提要保護好黃羽肉雞種質遺傳資源。辛翔飛舉例介紹,廣西長期堅持地方雞資源保護與開發,持續廣泛收集保存西南地區地方雞資源,獲批建成“國家地方雞種基因庫(廣西)”,收集保存地方雞品種資源數量達到21個。通過“以用促保、保用結合”的方式,廣西麻雞、廣西三黃雞、瑤雞等優良品種經過遺傳改良和雜交利用后,新品種(配套系)養殖效益顯著提升,雞肉產品暢銷省內外。溫氏股份也通過建立保種場、基因庫等方式,對一些珍稀地方雞品種進行活體保種和基因保存,并運用先進遺傳育種技術,對地方雞品種的優良基因進行保護和提純復壯,防止品種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