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糧開秤,小麥收購工作自南向北有序推進。在收購過程中,扦樣、檢驗、稱重是守護入庫糧食質量安全的重要關卡,也是維護農民利益、保障農民種糧收益的關鍵所在。
6月20日上午,在中央儲備糧徐州直屬庫智能扦檢控制系統前,一系列數字清晰躍然屏幕上。售糧車輛到達智能扦檢指定位置上,經雷達掃描后,車型與糧種等信息一目了然。隨后,系統自動生成10處扦樣點位坐標,機械臂接收指令后沿軌道精準移動。采樣、分樣、質檢,不到20分鐘,該車小麥的雜質、水分、容重、不完善粒等指標結果快速出爐。
“售糧農戶可以清楚看到整個流程,實時獲得檢測數據,既透明又省時。”中央儲備糧徐州直屬庫有限公司倉儲科科長韓高強說。
據介紹,在傳統收購過程中,糧食扦檢主要依靠人工,工作人員需逐一檢查車牌信息進行登記、扦取樣品,將一個個參數檢測出來,通常要耗時40分鐘左右。而智能扦檢系統實現了全過程無人化,效率提升了1倍,在確保檢測數據準確的同時,保障了入庫糧食質量。
“準確性是智能扦檢系統的核心突破點。”韓高強告訴記者,徐州直屬庫在2024年7月對設備進行改造升級,目前采用的是第三代系統。每一代設備更新都會對系統進行持續測試訓練,得到更加精準的采樣方案,同時不斷提升方案制定效率。“整個采樣檢測時間已從第一代的耗時30分鐘縮短到第三代的20分鐘以內,機器的體型也越來越輕便。”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深度應用,大國糧倉正變換新顏。在中儲糧智慧監管平臺,全國900余家直屬庫及分庫糧情信息盡收眼底,針對糧食購、銷、調、存,搭建了3D立體可視化數字倉儲管理平臺并研發人工智能預警平臺,涉及糧食數量監管、糧食質量監測、人員行為監管、安全生產監測和購銷領域監管分析五大類25種預警算法,可對異常情況進行三級穿透式風險實時預警,實現“人找問題”向“問題找人”轉變。目前,“技防技控”信息化監管系統已在中儲糧直屬企業實現全覆蓋。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讓大國糧倉裝上更多“智慧”密碼,要提高對信息化系統的更高效精準認識,同時大力營造良好的產業生態,搭建國產化人工智能監測系統。從信息安全和政策引導角度講,糧食儲備智慧糧庫系統的關鍵部件國產化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硬件生產商要加大同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進一步提升國產硬件設備和智能算法的適配度。
“當前,糧食儲備產業已進入智能化管理新階段。糧食儲備行業要按照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方位夯實糧食根基要求,積極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開放應用場景,將最新科技成果應用到糧食儲備領域,開發大數據模型,豐富風險預警算法,加強數據模型訓練,進一步管控人的行為風險,加速推進糧食儲備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以更高科技水平管好大國糧倉。”中儲糧集團相關負責人說。(經濟日報記者 紀文慧)
(責任編輯:施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