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堯:中國經濟網的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是平安夜,在這樣一個時候呢,我們請來了幾位茶界的領導、專家,一起聊聊茶。我們第一位介紹的是中國社科院人才培訓交流中心主任何清平老師。
何清平: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才交流培訓中心主任,今天參加這個活動(很高興)。因為我是搞人才培訓的,所以跟茶有關的,有關培訓培養茶人才方面談點看法。我其實不是專家,我就是喜歡茶,到茶產區也好,到了茶藝館也好,甚至進了茶葉店,都有一個感覺,就好像和尚進了寺廟,有一種歸宿感。陸主任叫我來主要講,因為我是搞人才培訓的,怎么能夠把這個茶跟茶文化、茶產業方面的人才跟這方面的培訓(結合),談點我的看法。
胡總書記說,人才是科學發展的第一資源,各行各業發展的好壞,這個關鍵在人才。那么茶產業和茶文化的發展和提升,和一支高速度的茶產業、茶文化的隊伍是分不開的。作為搞人才培訓的,我們愿積極的就提升茶產業隊伍和茶文化隊伍的建設做出我們的努力。我覺得茶產業、茶文化這個隊伍大概有四個方面:一個是茶產業的生產隊伍,就是種植、加工、制作這方面的隊伍。還有一個就是技術隊伍,就是搞科研的,如何改良、培養、培育茶葉新的品種,推廣,這是一個。再一個就是營銷隊伍,營銷隊伍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一支隊伍,主要是要培養他們,提高他們茶文化的素養,把營銷的這個過程當做推廣茶文化的過程。陸主任寫過一篇文章,是叫文化強國吧,茶道先行,他這里邊有一個觀點,就是說搞茶的茶人的知識要互補,搞文化的要懂些經營,搞經營要懂些文化。我很贊成這個理念。這是一支隊伍。還有一支隊伍很重要,就是管理隊伍。管理隊伍這里邊包括專家各方面都包括到這里邊。因為中國茶葉有五千年的歷史了,中國的企業也很多,成千上萬,茶葉組織也很多。但是呢,從整個來說,茶的整體效益等等各方面也還有一些不足。好多企業他都是各有各的企業文化,各走各的路,就是整體效益這還不夠,如何去推廣、組織、宣傳,這就是管理隊伍所發揮的作用,咱們在座好多都是做這方面工作的。
另外呢,咱們茶文化也需要走出去,中國的茶在世界上影響還不夠大,話語權也不夠強,那么推廣這個中國的茶文化、茶產業走向世界,就是茶品牌走向世界,這任務還是很艱巨的。包括我們一些企業,如何把自己的企業文化,將來能夠打造成國有文化,把企業的文化變成民族的文化,這個任務還是很艱巨。我覺得作為我們管理隊伍,將來在這方面,如何把中國的茶文化推向世界,要做出努力。
而且,今天成立這個專家委員會,我想再說兩句,我覺得是很有必要的。在現在情況下,茶產業中心下面成立專家委員會,對推動茶產業中心的工作,和我們國家的茶文化,茶產業的建設都是會發揮積極作用。這個茶專家委員會呢,我想還是應當要為打造中國茶文化的品牌盡一份力,要多與政府溝通聯系,多與茶產業組織加強聯系,甚至和茶農要加強聯系。而且要對政府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專家委員會要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就是為茶產業發展和茶文化的提升,做一份貢獻。
陸堯:得人才者得天下,在社科院教育人才交流中心主管部門的關懷指導下,我們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已經做了12期,配合勞動部門做了12期高級茶葉師培訓。今后呢,專家委員會成立,在茶學、茶文化教育相關方面師資水平提高方面。我們還要進一步,聯合國內的茶學教育,茶文化教育的一些主管部門、高等院校,繼續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工作。
今天,浙江大學茶學系的王岳飛老師也出席了茶產業專家委員會成立的儀式,他因為要趕飛機,所以沒有趕上跟中國經濟網的觀眾朋友們交流。據我們了解,現在中國,大學以上的這種(茶)專門的教育機構有12所,中專中技,茶學茶藝教育有20、30所,這么好的教育資源!我們愿意跟他們一起,為培養更多的高素質的茶藝人才,特別是營銷和管理人才,多做一些鋪路架橋的工作。下邊呢,我們請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巡視員王合中先生講話。
王合忠: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很榮幸出席茶研所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和文化強國茶道先行研討會。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國家的茶產業也是歷史悠久,非常多樣。但是呢,在當前我們國家的茶文化產業,面臨著很多的困難和一些問題。比如,如何挖掘中華傳統的優秀茶文化;如何普及教育茶文化知識;如何和國際接軌,訂立我們自己的茶文化標準;如何創造建立我們的茶文化品牌,茶產業的品牌;以及如何擴大我們的國際市場,真正提高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這些問題和難題,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去解決。
全國政協的各級組織和政協委員,特別是茶產區的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非常關注和支持茶文化和茶產業的發展。他們通過調研,通過體驗等多種履行政協職能的方式,來諫言獻策,為我們國家的茶文化發展出力。比如(在)今年3月份的政協大會上,我們就有很多委員提出提案,從茶界的各個領域來呼吁。如有的委員就提出要建立國家的茶產業標準;有的委員提出來要在接待外賓當中,專門有茶禮節的這種表演;更多的委員提出來,要建立我們國家自主的茶文化品牌,使我們國家茶文化,從茶為國飲走向茶為國禮等等。所以我們政協委員在這方面呢,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們也愿意和咱們茶葉界的,各個領域的員工、專家、學者一道,為我們這個茶文化的發展和茶產業的振興,積極去努力,以更好的(推動我國)從我們的茶產業大國走向茶產業強國。
陸堯:王合忠老師長期在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做管理工作,他接觸了很多茶界的領導、專家學者,還有外賓。剛才他從茶文化的產業發展、管理、對外交流方面,發表了很好的意見。我們希望將來有更多的政協委員、人大代表,能夠進一步關注茶文化事業的發展。今天在座的專家里邊,還有一位長期從事行業管理的專家,邵曙光老師。
邵曙光:觀眾朋友大家好,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們茶友聚在一起,在社科院參加這次茶葉的專家委會成立的這么一個活動,還有就是弘揚我們中國文化,茶道先行的這么一個主題的論壇。我今天有幸參加這個會議,也感到非常高興。因為我本身作為華僑茶葉發展研究基金會的一個副理事長將秘書長這個工作。我在這之前呢也在中茶公司工作,幾十年一直沒有離開茶,所以對茶情有獨鐘。那么現在這么多人,我們原來把茶分為愛茶人和茶人,現在我覺得大家都變成茶人了。包括我們那兒老的領導,也在一直愛茶,品茶,支持茶,包括我們的原副總理吳儀,還有我們的原來的財政部長,還有我們全國總工會的副主席,李永安副主席,還有我們全國勞動人事部的副部長劉雅芝等等這些領導。他們都是因為愛茶,所以現在退居二線以后,都在支持茶的工作。從這一點就能說明我們什么呢?我們是茶葉的大國,我們中國有五千年茶的文化,很深厚的一個文化底蘊。
那么在當今我們又提到文化強國,那么茶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茶不僅僅是一種飲料,健康的飲料,而且它承載著一種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我覺得我作為一個茶人,從內心里感到高興,并且我們也覺得我們身上的擔子非常重大,我們要做好茶,要弘揚好我們的茶文化,我們要為茶產業奉獻我們所有的才干。我自己也說過,誤入歧途,一無反顧,不能自拔。我想不是光我有這個感受,每一個從事茶行業,或者愛茶的這些其他行業的人士也都有這種感受。那么這說明什么問題呢?就是茶的魅力無窮,不管是什么樣的人,哪個階層的人,從事什么行業的人他們都會有這種感受,說明我們的茶除了健康,作為飲料之外,還有它的很深的文化底蘊和它的吸引力,還有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這種凝聚力,還有它的親和力。
我們說茶是什么?茶能使世界和平,有人可能不相信,說有這么大的魅力嗎?確實有。那么茶使社會和諧,茶使家庭和睦。我想大家都會深深地體會到這一點。那么我今天要說什么呢?就是我們作為這么一個茶葉的全國性的社團組織,華僑茶葉發展研究基金會已經有30年的歷史,它在全國是最早成立基金會的,那么它身上有很重的責任。我們的責任是什么?基金會就是要從資金的這個角度,基金的角度去支持我們茶行業的發展。那么我們通過換屆之后呢,這一兩年的工作。(我到基金會來已經是兩年的時間了,換屆之后到這兒來工作的。)我們就深深地體會到,我們的行業雖然這么廣闊,我們這么深的文化底蘊,為什么?這個行業作為產業來說還是相對落后的,那么就說明我們這個行業除了缺資金以外,我們也缺人才。這兩點就使得我們的行業沒有其他行業那么超前,那么先進。所以我們還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我們這些專業的人才,或者是愛茶的人去做。
我覺得,作為基金會來說呢,我們肯定要團結,和社科院茶產業研究中心共同的(弘揚茶文化),因為這么多年來,我們就是很好的合作伙伴,我們共同搞過很多弘揚茶文化,促進茶經濟這一系列的工作。比如茶藝師的培訓,這個崗位也是我們共同呼吁國家勞動人事部設了這個崗位。那么下一步呢,我想剛才社科院茶培訓中心也在為茶產業培訓人才,我們呢,也跟勞動人事部,他委托我們做全國的茶葉的經營管理師的培訓,就是茶葉的職業經理人這個方面。我想,如果人才,剛才這位領導也講到了,人才非常重要。如果我們的行業人才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有更多的優秀的人才,都被吸引到茶行業來了,我們的茶行業一定會有一個很大的發展和促進。
那么我還是在想,除了我們行業的人才培訓之外,我們的文化和我們的產業,茶經濟和茶文化的關系。我覺得通過這么多年的工作呢,我還是感受到,我們一手要抓茶的文化,那么我們抓文化的目的呢,促進茶文化主要還是為了促進茶產業的發展,茶經濟的發展。目前茶行業經濟在農業行業(還趨于弱勢),我們茶農的收入比一般的其他行業的農民的收入還相對得低。我們年平均可能才兩千多塊錢,到不了三千塊錢。那么我們全國農民的收入每年是五千塊錢,所以我們的茶行業還是非常落后。那么在這個角度呢,我們要去做好我們自己所應該做的工作。我們的吳儀總理到我們基金會去品茗的時候她就講,說你們作為職業的、專業的茶葉人才,你們肩上的擔子非常重。為什么?我們全國有7萬家茶企業,我們的產值都不如一個立頓,為什么?那可能就是因為我們茶葉比較分散,比較落后,還有很多小農經濟的成分在里邊。那么我們要把它做成什么?標準化和工業化,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茶產業大踏步的前進。那么茶文化要怎么去做呢?我想,我們的茶藝師,或者我們的茶藝這一塊,茶文化的傳播,主要是為了帶動我們的經濟發展。用這個,用茶作為載體去弘揚我們的文化。我們還是要兩條腿走路,一個是我們弘揚茶文化,用我們的文化去帶動我們的茶經濟。再一個就是把我們的茶產業要做成一個產業化,做成一個工業化。這樣呢,我們的茶產業才會有大的促進和發展。
再一點,我覺得我們的茶行業還要做到什么呢?就是內外貿還要相結合,我們現在是這樣,內銷市場主要是特種茶的發展,外銷市場主要還是我們傳統茶的那種大宗原料的,這就是兩方面的兼顧,都非常重要。我這么多年感受到,一個是我們出口的量,量大了,我們現在30萬噸茶出口,那我們的價格呢賣得還比較低。我們的內銷呢,價賣得非常高,大家都知道現在(金駿眉)、大紅袍每斤賣到多少,上萬塊錢或者更高一點,但是量還是相對的少。所以這兩點也要結合起來。我覺得,如果中國的茶產業內外銷有機的結合起來,把我們的文化和經濟有機的結合起來,這幾點結合好了,可能這個產業就會有大發展。那么我們作為專業的,作為全國性的茶葉的基金會,我們愿為全國茶產業的發展,和我們茶界的同仁共同促進我們行業的發展,促進我們的茶文化,促進我們的茶經濟。
陸堯:在中共中央召開十七屆六中全會,號召文化強國,這樣好的背景下,中國茶產業又迎來了一次新的發展歷史機遇。今天上午,中國社科院茶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成立慶典,同時舉辦的文化強國茶道先行研討會,專家們還有地方政府的學者型的領導們,從各方面進行了論述。剛才幾位從事茶葉行業管理、教育培訓管理,另外在全國政協層面上的領導呢,都談了他們很好的意見。
在這樣一個時刻,我還想提如下一些想法:一個就是中國有五千年茶的歷史積淀,但是我們現在還表現出一些薄弱環節。比如說中國茶產業現在有一個四低的現象,哪四低呢?平均畝產比較低,只有50、60斤。第二個低是人均消費比較低,我們測算大概是427克,還不到一公斤。第三個比較低是出口,我們中國茶葉出口呢,平均的價格,創匯的這個價格只有兩三美金,很多情況下等于在賣原料。第四個比較低,我們中國涉茶的人員有一億左右,13億人口有1億人是在不同的環節為茶來服務的。但是我們的產值,包括關聯產值,只有2200多億,那平均一個人才2000多塊錢的產值。
我們有五千年的傳統,又遇到今天這樣好的歷史發展機遇,我們又很高興的看到2011年以來,中國茶產業有了非常好的發展態勢。它表現出會展經濟火爆,很多茶的企業紛紛建立自己的市場研發機構等等,表現出了很多新的特點。我們希望中國茶產業能夠抓住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在十二五規劃當中,更好地整合資源,形成合力,使中國茶產業有更加扎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