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 俠
晨光熹微,近8000株千年古柏參天而立,枝干虬曲蒼勁,枝葉沙沙作響,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絕美畫卷。
在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的古蜀道翠云廊,游客行走在悠悠古道上,穿梭于蒼翠古柏中,感受著歷史的厚重。翠云廊是迄今體量最大、數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驛道古柏群,被譽為蜀道靈魂、國之珍寶、世界奇觀。
“在我縣武連鎮覺苑寺收藏有一塊南宋時期《種松碑》,是目前已知古蜀道翠云廊護路植樹的最早碑刻證據。這塊石碑考證了翠云廊植樹史,更為千年古蜀道增添了生態文化新證。”劍閣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副所長王紹強近日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一筆一刻,一字一句,刻刀在石上躍動;一方石碑,一段歷史,千年故事凝固其中。《種松碑》,亦稱《治路種松碑》,為南宋慶元丁巳年(1197年)之遺珍,與諸多歷史碑刻同為中華文化傳承之重要見證。
記者來到覺苑寺,《種松碑》豎于觀音殿東次間,高170厘米、寬89厘米、厚11厘米,歷經800余年的風雨侵蝕,碑文大多已模糊難辨,但“種松碑”及“慶元丁巳治路種松”等關鍵字刻仍清晰可讀,見證著往昔官民共植、護路守綠之壯舉。
王紹強介紹,通過研究殘存碑文和史料記載,他們還原了《種松碑》背后的故事:在南宋慶元丁巳年,即公元1197年,時任隆慶府(轄地大致今劍閣縣)武連縣的知縣何琰,帶領官民整治古蜀道和在兩旁栽種松柏。何琰引用晉代文學家郭璞“縣路翠,武功貴;縣路青,武功榮”12字讖語,并附語“岷山何,榜茲地;勉忠孝,翊圣世”12字于后,刻碑立于武連縣的縣衙前,以此告誡人們要對蜀道和行道樹勤加整治和栽培,像忠于國家、孝順父母那樣,萬眾一心,建設家鄉,這樣才能達到民富國強的太平盛世。
“《種松碑》作為南宋時期武連縣官民整治蜀道、種植行道樹歷史事件的實物見證,為深入探究蜀道翠云廊護路植樹史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及生態價值!蓖踅B強說。
千百年來,蜀道沿線均有植樹護路的傳統。民間傳說最早可追溯至秦朝,意在植樹表道、培修棧閣用材、護路遮陰等。翠云廊作為古蜀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代管護之下,如今依舊生機盎然、茂盛蒼翠,翠云廊劍閣段現存古樹名木7803株,其中古柏7778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