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長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重慶市正將這一理念融入全市發展的每一個角落,奮力書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山城答卷”,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與環境協同并進的“美麗重慶”畫卷正徐徐展開。
重慶的實踐證明,守護綠水青山,就是夯實高質量發展的根基。為筑牢城市永續發展的生態安全底線,重慶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前瞻性地劃定了1.92萬平方千米的生態保護紅線與2664萬畝耕地保護紅線,將國土開發強度嚴格控制在10.7%以內。這一系列硬性指標,共同構建起“三帶四屏多廊多點”的立體化生態安全格局,為“美麗重慶”建設錨固了最堅實的綠色基底。
踐行“兩山”理念,核心在于探索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重慶大力推廣的“生態修復+”模式,成功實現了“點石成金”。曾經塵土飛揚的渝北銅鑼山廢棄礦區,通過系統性生態修復與文旅開發的巧妙結合,已蝶變為中心城區的“綠肺”和市民爭相探訪的網紅公園,節假日日均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這不僅是環境的重生,更是價值的再造——項目直接帶動近300個就業崗位,使當地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50%,村集體增收超350萬元,生動詮釋了生態紅利如何惠及民生。
推進生態文明,需要將綠色理念融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對山城獨特的爬坡上坎地形,重慶在鼓勵綠色出行上展現了卓越的規劃智慧。通過構建以“軌道+公交+步行”為主導的綠色交通體系,重慶正努力實現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不低于80%的目標。全市975條公交線路基本實現中心城區站點500米全覆蓋;同時,通過對73個軌道站點實施步行便捷性提升工程,增設扶梯、風雨棚等設施,成功克服地形高差,讓居民的回家路更便捷舒適。截至今年6月,全市公共交通機動化分擔率已提升至55.6%,綠色低碳正成為山城市民的出行新風尚。
從嚴守生態紅線到點亮生態經濟,從創新節地模式到倡導綠色出行,重慶正以系統性的規劃和扎實的行動,全方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不僅是對“兩山”理念的深刻踐行,更是對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有力擔當。
(責任編輯:楊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