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AI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近來文字類AI工具的迅速崛起,更是直接連接了生活、工作和學習,給各方面都帶來了變化。你在使用AI工具嗎?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340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八成受訪者最近使用過人工智能工具。內容生成、教育輔助、效率工具是人們現階段使用AI工具的主要用途。未來,讓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務于人,65.4%的受訪者希望建立覆蓋倫理、算法等各方面的AI法規體系。
78.3%受訪者最近使用過人工智能工具,在校大學生使用比超九成
陳柏彤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大三學生。接受記者采訪時,她剛用完AI工具“豆包”,“從最初的ChatGPT到文心一言、DeepSeek……我用過很多AI工具。現在最常用的是豆包,感覺界面版塊清晰,操作很便捷友好”。
29歲的楊靖坤是一名平面設計師,現在AI已經成為他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像豆包、DeepSeek這種文字生成類的AI工具我都在用。平時做平面設計時還會用圖像生成類的,比如Midjourney、即夢。”他表示,現在設計行業借用AI輔助工作已經非常普遍了。
調查顯示,78.3%的受訪者使用過人工智能工具,其中,近三成(27.7%)頻繁使用。交叉分析顯示,受訪在校大學生(90.2%)使用比最高,其次是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83.8%),國有企業工作人員(82.0%)排在第三位。不同年齡段的受訪者中,年齡越大使用人工智能的比例越低,00后比例最高,為85.1%。
在各種不同的AI工具中,豆包是人們使用最普遍的工具,超六成受訪者(61.0%)表示都在使用,其次是文心一言(48.6%),DeepSeek(44.1%)排在第三位。其他主要還有:騰訊元寶(17.9%)、訊飛星火(17.4%)、Kimi(16.5%)、ChatGPT(11.3%)、千問(10.7%)。
內容生成、教育輔助、效率工具是現階段人們使用AI的三大用途
陳柏彤感覺,AI對自己學習的幫助挺大,“當毫無頭緒不知從何下手時,我會和AI對話探討,激發靈感。如果需要寫一份專業性不強的材料,也會先用AI生成一版作為參考”。但是當準備要求高的或學術性內容時,她還是會靠自己。陳柏彤還會用AI進行圖像生成,和AI玩游戲甚至對話聊天。“有次我用AI寫小說,和它聊天討論,感覺對方不僅能認真傾聽理解,與我共鳴,還能發現對話人的亮點,并給予真誠的贊美。這令我非常驚喜。”
“我會把構思告訴AI,讓它幫我完成一個初步與品牌方溝通的方案。它還能考慮到簽訂合同時需要注意到的一些問題,挺周全的。”現在,楊靖坤工作中的文本生成工作主要借助AI來完成。
湖北周凝的孩子上小學六年級,她最近使用AI陪孩子練口語,“發音標準,回應迅速流暢,起初孩子都以為是真人在和她對話。外教費立馬省了。”她感慨,除了免費,AI能夠隨時聽候召喚,排隊、坐車時都能把碎片時間充分利用起來,特別省心。
人們現在使用AI工具主要是做什么?調查顯示,內容生成(文案撰寫/圖像視頻生成)(62.8%)是第一用途,其次是教育輔助(知識問答/學習路徑規劃)(56.2%),排在第三位的用途是作為效率工具(文檔處理/數據分析/信息檢索)(52.4%),其他還有:健康管理(飲食建議/醫療咨詢)(44.7%)、情感交互(心理疏導/虛擬陪伴)(28.1%)、商業決策(市場分析/投資建議)(10.4%)。
重慶大學法學院教授齊愛民提醒,雖然AI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也需要注意,AI系統通常依賴于使用大量用戶的數據進行訓練和優化,如果使用不當或缺乏監管,可能導致個人隱私的泄露和個人信息的濫用,甚至威脅公共安全。國家有關方面和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應加強公眾對AI技術的深入了解,廣泛普及網絡安全知識和法律常識,提高整體安全防范意識。
65.4%受訪者希望建立覆蓋倫理、算法等各方面的AI法規體系
陳柏彤感慨,她身邊人包括父母都很關注AI,但目前AI對年紀大一點的人群還是有上手門檻的,“希望AI產品在設計上能更多考慮到中老年人群的需求,比如可以提供‘老年操作版本’”。她還很期待AI在娛樂情感方面能提供更多支持,“當人們能從AI那里獲取積極有效的情緒價值,會給生活帶來很多改變。也期待未來AI能在每一個具體的領域都有更深入的發展”。
楊靖坤覺得,當下文字類AI工具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幻覺”,“AI有時會捏造信息,把一些不實的信息講得頭頭是道,甚至引用的信息來源也不真實,這種‘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往往讓人防不勝防,也很難查證信息的真實性。”他希望能夠迭代優化模型,同時使用多樣化、高質量訓練數據,解決AI幻覺問題。
未來,讓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務于人,65.4%的受訪者期待建立覆蓋倫理、算法等各方面的AI法規體系;65.3%的受訪者指出應盡快出臺AI安全技術強制標準;59.6%的受訪者呼吁重視人工智能教育培訓,提升數字素養;35.5%的受訪者建議健全AI服務行業監督管理制度與標準。
齊愛民指出,應在法律制度層面構建人工智能系統化的保障體系。首先,制定《人工智能基本法》,堅持以人為本,從整體上確定人工智能的基本規則,為各細分領域人工智能單行法的制定提供法律依據和立法基礎。其次,針對人工智能的數據治理、算法歧視、算法黑箱等特殊法律問題,在《人工智能基本法》的基礎上制定單行立法,針對性地解決人工智能數據治理問題與算法難題。“在人工智能法律制度的建設過程中,應貫徹分類分級的規范思維,同時堅持技術中立性原則,保持適度的規則彈性以適應技術迭代節奏,保障制度的科學性、穩定性與靈活性。”
受訪者中,00后占9.5%,90后占48.4%,80后占34.4%,70后占6.1%,60后占1.4%,其他占0.2%。中學生占0.4%,在校大學生占6.1%,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占9.7%,國有企業工作人員占20.3%,私營/外資企業工作人員占47.2%,個體戶占7.7%,靈活就業/自由職業者占7.5%,無業/失業人員占0.6%,已退休占0.1%,其他占0.4%。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楊靖坤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園春 實習生 梁子祺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5月29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