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電商平臺宣布對“僅退款”規則進行重大調整。調整后,平臺將不主動介入消費者收到貨后的退款不退貨申請,轉由商家與消費者協商處理,這被外界解讀為“僅退款”規則的全面取消。但也有媒體指出,目前各平臺“僅退款”規則的調整仍在意見征集階段,尚未開始實施。無論最終是徹底取消還是優化調整,“僅退款”規則的每一次變動都備受矚目,這也反映出各方對于構建良好消費環境的共同期待。
“僅退款”制度設立是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當消費者的網購商品存在質量問題且退貨成本較高時,可申請僅退款。比如,消費者買到爛水果或假貨時,無需與商家過多爭執即可直接申請退款,在一定程度上對不良商家形成威懾。
然而,在實踐過程中,部分平臺過度“討好”消費者,違背了規則的公平性,致使規則漏洞頻出。一些人甚至開起培訓班,傳授利用規則漏洞獲取不當利益的方法。
“僅退款”規則被濫用,不僅嚴重損害了商家的正當權益,更擾亂了電商交易秩序。如今,各大電商平臺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近段時間以來對“僅退款”規則的頻繁調整便是有力證明。
作為一項制度探索,“僅退款”規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完善。電商平臺可以通過提升商家售后自主權、對信用評級較好的商家減少過度干預、利用大數據對異常行為進行監測等方式堵住制度漏洞,保護商家的合法權益。
與此同時,也必須確保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不被削弱。“僅退款”需求的本質還是消費者對高效便捷售后服務的合理期待。規則可以調整或取消,但需求不會消失,這要求電商平臺在平衡商家利益與提升消費者體驗中,探索更周全的解決方案。通過建立動態平衡機制,促使行業朝著更加公平、健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