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向新逐綠” ?勞模柳記套和團隊“西進出海”

    2025-08-19 11:40 來源:中國經濟網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殷俊紅)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向新逐綠” ?勞模柳記套和團隊“西進出海”

    2025年08月19日 11:4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從“一塊煤”到“萬條絲”,從煤炭開采到化工生產,從機械制造到新材料、新能源開發……煤炭的裂變是產業鏈的延伸,是中國平煤神馬集團(簡稱平煤神馬)近70年來不斷向新求變的見證。錨定建設世界優秀功能材料領軍企業這一目標,平煤神馬人,勇當新時代“弄潮兒”,用心編織著“向新逐綠”的精彩畫卷。

    青海天藍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簡稱青海天藍)作為平煤神馬的子公司,近年來不斷轉型升級,助力青海省高質量發展。該公司總工程師、勞動模范柳記套就是弄潮兒中的一員,他以高原堅守3年多的動人故事,為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新能源新材料板塊落實“東引西進出海”戰略作出了最生動的注腳。

    青海天藍是青海省海東市材料產業集群的核心企業,也是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實施 “西進” 戰略的重要實體。

    一組組數據書寫著產業升級的軌跡:單爐裝爐量從60噸提高到180噸,噸電耗降低22%,年產能從2萬噸提升至4萬噸。在中控室的實時監測屏幕上,各項生產數據持續刷新,顯示生產穩定運行。

    所有的成功都有跡可循。柳記套從一名普通的技術員做起,在工廠經過18年歷練,曾參與12項工藝改進,都被納入標準操作規程的附錄頁,成為集體智慧的一部分。

    2021年寒冬,柳記套再次接到調令,要求即刻奔赴海東市支援青海天藍年產3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建設項目。

    該項目是青海省產業優化升級重點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生產的高品質高容量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在能耗、密度、容量上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不僅能為當地帶來可觀的稅收和就業崗位,還能助其布局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可就在一期年產1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石墨化加工生產線項目投產前期,生產工藝“水土不服”,急需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優化。

    手拿調令,帶著高血壓等疾病困擾,柳記套強忍不適走進車間,克服種種苦難,開啟了整改方案,隨后的3個月,柳記套從爐腔、爐體等設備構造的小細節,再到對原有生產線的整體設計均提出多項優化方案。

    2022年2月,一期項目提前一個月投產,實現滿負荷生產。青海天藍也成為當年投產、當年達效、當年盈利的行業標桿企業。柳記套一戰成名,“柳總工”的尊稱在廠區響起。

    “柳總工”名號響徹行業是在2023年。彼時,國內負極材料市場遇冷,行業開工率下滑,青海天藍深陷老舊坩堝爐效率低下困局。

    為破局,“柳總工”和團隊決定對一期生產線進行關鍵升級——將傳統坩堝爐改造為箱式爐,目標是將單爐裝爐量從60噸提升至120噸。

    此后7個月,他扎根車間潛心攻關。首爐通電試驗時,預判噴爐征兆僅有5分鐘黃金處置窗口,柳記套帶領團隊寸步不離監控設備,全程監控75個小時,終于攻克難題。

    而在二期第二條生產線的建設中,他更是在首條生產線工藝基礎上大膽創新,通過爐窯結構升級將裝爐量提升至180噸。二期項目建設中,柳記套主導的技術優化累計節約資金2080萬元,震驚了整個行業。

    2024年7月,該公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石墨化項目二期全線建成。盡管行業持續下行,但青海天藍始終滿負荷生產,今年上半年逆勢營收1.65億元,產品良率100%,為國內4家石墨負極材料頭部企業穩定供貨。

    所有的努力都會被看見。2024年12月27日,在青海省勞動模范集體、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命名表彰大會上,當主持人念出“青海天藍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柳記套”時,臺下掌聲雷動。

    一步步成長為勞模工匠的背后,不僅有自身努力的汗水,也有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戰略布局。工匠精神的傳遞與繼承,成為公司持續改革創新的底氣。

    而今,中國平煤神馬集團“西進出海”的戰略藍圖正在更多建設者腳下鋪展。在新疆伊犁州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伊寧園區,黃志明帶領團隊推動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光伏智能制造產研基地項目有序前行;在塔吉克斯坦,獨立負責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首個海外煤礦項目安裝技術工作的許宏偉,迅速成長為“六邊形戰士”;而在中國平煤神馬集團人力資源部,工作人員正在整理新一批赴海外項目的職工名單……

    從中原沃野到西部邊疆,從簡易工棚到智能廠房,這些帶著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基因的奮斗者,以堅守詮釋著一個樸素的真理:最好的種子,需要生長在最需要的土地上。(中國經濟網記者佟明彪 通訊員 白雪)

    (責任編輯:殷俊紅)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