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中國經濟數據發布后,“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下降0.1%”的表述引發廣泛關注。這一數據表面看似平淡,但深入分析后發現,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漲0.5%,成為最亮眼的經濟指標之一。核心CPI的回升不僅意味著消費需求逐步回暖,更折射出中國經濟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內生動力的持續增強。這種結構性分化的背后,既有政策發力的成效,也有產業升級的蓄能,更蘊含著高質量發展的深層邏輯。
從短期波動看,CPI的同比下降主要受季節性因素和外部輸入性價格沖擊影響。春節后鮮活農產品供應充足,鮮菜、豬肉等食品價格環比下降明顯,疊加國際原油價格下行帶動國內汽油成本回落,共同拉低了整體價格指數。但這種下行壓力并未掩蓋消費市場的積極信號:服務價格同比由負轉正,家政、教育、文化娛樂等消費升級類目價格穩步上漲;工業消費品中,家電、服裝、文娛耐用品等“以舊換新”政策覆蓋領域價格漲幅顯著高于歷史均值,顯示出政策引導下居民消費品質的持續提升。這種結構性特征恰恰印證,中國經濟正在擺脫對傳統大宗商品的依賴,轉向以服務消費、技術迭代為驅動的新增長模式。
核心CPI的回升更與產業升級形成共振。一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裝備、新能源車等領域的創新突破,不僅帶動相關產品價格上行,更通過技術外溢效應重塑消費結構。例如,可穿戴智能設備價格同比上漲4.6%,制藥裝備、紡織機械等專用設備價格漲幅超6%,反映出高端制造對消費市場的賦能。這種技術驅動型的價格傳導機制,打破了傳統“量價齊跌”的產業困境,構建起“創新溢價—消費升級—利潤反哺”的良性循環。正如國家統計局所言,今年一季度經濟開局良好,高質量發展向新向好,彰顯了中國經濟強大的韌性和潛力。
政策協同效應對價格走勢的支撐作用同樣不容忽視。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6%,其中家電、通訊器材等以舊換新重點品類增速超19%,印證了消費刺激政策的精準發力。更為重要的是,核心CPI回暖與居民收入實際增長5.6%形成呼應,表明“促消費—穩就業—增收入”的政策鏈條開始貫通。這種內生性增長機制的強化,使得價格回升不再依賴短期刺激,而是建立在居民消費能力與信心的雙重提升之上。數據顯示,3月制造業PMI和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連續兩個月回升,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升至50.5%,微觀主體的活力回暖為價格穩定提供了堅實基礎。
縱觀一季度經濟圖景,核心CPI的“0.5%”雖是一個微小數值,卻如同春江水暖的標記,預示著中國經濟正在穿越轉型陣痛期。當服務消費成為增長主引擎、技術創新重構價格體系、政策紅利激活市場活力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數據的改善,更是一個超大經濟體在動能轉換中展現出的強大韌性。這種韌性,既是對短期波動的從容應對,更是對長期高質量發展的堅定奔赴。
作者:許雄琛(武漢市江漢區“西北湖學社”網評團隊、區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