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武漢,以九省通衢的胸懷,在超大城市治理的答卷上,正揮灑著“人”字的核心要義。從長江浩蕩的浪花里沉淀治理智慧,從東湖蜿蜒的曲徑中萌發共治新芽,這座英雄城市深知基層治理的重要性,用初心喚醒群眾主人翁意識,以匠心培育治理生力軍,借詩心激活市井煙火氣,當百萬市民執起共治之筆,街巷阡陌間便流淌出“人人都是城市主角”的溫暖詩篇。
先鋒示范,讓骨干站出來。一個黨員一面旗,要發揮基層黨組織號召力,從小區黨員帶頭響應,到團隊骨干、熱心群眾、新興力量“一呼百應”,尋求基層治理最大“公約數”。全面開展黨員家庭掛牌,推動廣大黨員亮身份、亮責任、亮行動,從“辦好一事”到“帶動一片”,在基層治理中當先鋒、做表率。充分挖掘“社區能人”“意見領袖”,凝聚新就業群體,因需設崗、因才定崗,擔任宣傳員、信息員、調解員、服務員,將“治理對象”轉變為“治理力量”。廣泛發動熱心群眾,“千頭萬緒的事”一起談、一起管、一起干,由身邊人回應身邊難、化解身邊事,從“局外人”變為“主人翁”。
機制牽引,將活力帶出來。群眾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源泉,要把群眾的“金點子”轉化為治理的“新路子”,釋放活力充盈的治理動能。延伸治理“觸角”,選優樓棟長、鄰里長,將“觸角”延伸到街巷、院落、家門口,融入治理“微單元”,感知更靈敏,反應更迅速,讓治理“末梢”變“前哨”。激活治理“細胞”,培育組長、團長、隊長等基層治理帶頭人、合伙人,建強天天敲門組、文體活動團、志愿服務隊等自治組織,各有所專、各展其長,成為基層治理有生力量。疏通治理“經脈”,搭建“民情懇談會”“小院議事廳”“商圈理事會”等自治載體,群策群力出主意、提建議,共建共管辦實事、解難題,讓群眾在基層治理中“唱主角”。
創新驅動,把效能提起來。基層治理點多、線長、面廣,要激發“首創精神”,推動理念、模式、手段創新,構建高效運轉的治理共同體。“增效”,聚焦小區改造、糾紛調解、鄰里關照等群眾身邊“關鍵小事”,細化“顆粒度”,清單化、項目化解決銷號,把“需求清單”“問題清單”變為“幸福賬單”。“提質”,用好民警、律師、物業等專業資源,開設社區講堂,圍繞基層治理典型案例教學幫帶,以專業力量孵化群眾力量,提升服務質量。“蓄勢”,開展基層治理先進選樹,挖掘一批可觸可及的身邊榜樣,梳理一批可學可做的經驗做法,積蓄學先進、當先進強大勢能。“賦能”,將群眾力量嵌入“城市大腦”“智慧網格”,成為無數“移動探頭”“流動崗哨”,讓基層治理有溫度更有精度。
在新時代趕考路上,“在武漢、愛武漢、為武漢”的故事仍在續寫。武漢,這座英雄之城,以智慧城市之筆,繪就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畫卷。從“一網統管”的精準高效,到“民呼我應”的溫暖貼心,武漢用科技賦能治理,以民心凝聚力量。每一份努力,都是對“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生動詮釋。讓我們攜手并進,在武漢的沃土上,共同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輝煌篇章。
作者:陳錦(武漢市青山區“青評調”網評團隊、鋼花村街道)
(責任編輯:佟明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