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11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辦、中國質量協會等承辦的2014年第一期質量標桿經驗交流專題研討會在山東青島舉行,會議主題是設計開發的質量管理。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沙南生在致辭時表示,質量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經濟問題,提高質量水平是促進民族富強、民生改善和獲得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美國、日本等世界主要制造業強國都是通過抓質量、做品牌、構建以質量品牌為核心的競爭力,進而成為制造強國和經濟強國。”沙南生表示,提高工業企業質量水平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必須做、現在做、堅持做的艱巨任務。
研討會上,“北新集團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的經驗”等30項典型經驗被工信部確定為2014年度全國質量標桿。
質量是競爭力的核心
沙南生表示,質量是國家整體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是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標志和保證。美國著名質量專家戴明博士在其著名的“提高質量的連鎖反應”
理論中指出,提升產品質量,將幫助企業以較好的質量和較低的價格爭取市場,達到持續經營,提供更多就業,促進民族繁榮。
歷史上,德國實施“以品質推動品牌建設,以品牌助推產品出口”的國策,使德國制造業在戰后迅速崛起。上世紀60年代,日本實施了質量救國戰略,推廣全面質量管理,用了20年時間從戰后廢墟跨越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當然,通過提升質量品牌促進經濟發展也不是國外的專利,中國工業的兩次調整都把質量品牌列為重要內容,并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第一次是1961~1965年的國民經濟調整,確定了“先質量品種、后數量”的方針。第二次調整是1978年中共中央頒布了《關于加快工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明確提出把品種、質量作為整頓企業的標準之一。
沙南生表示,從國際和國內的經驗來看,質量是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提升質量、培育品牌是大勢所趨,是強國富民、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必由之路。
提質創牌迫在眉睫
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制造業總體實力持續提升。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約為2.3萬億美元,在全球制造業占比約20%,與美國相當,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制造大國。然而,我國制造業依舊大而不強,其中質量問題尤為突出。在歐盟RAPEX(非食品快速預警通報)通報的產品召回各國所占比例中,我國問題產品的數量占據首位,2013年占比更是接近60%。在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通報的召回產品各國所占比例中,我國連續三年上升,2013年高達62%。以汽車產品為例,2013年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百輛車問題數是212個,國際品牌汽車是117個。
質量也是效益的源泉。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2.9萬億元,主營收入利潤率為6.04%。工信部委托中國質量協會開展的第二次工業企業質量管理現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工業企業質量損失率超過1.2%,相當于損失了企業利潤的20%。同時,我國企業還普遍存在管理體系運行質量不高、員工技能不能滿足需要、質量管理方法應用效果不理想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著產品質量,更損害著我國工業企業的競爭力。我國制造業質量提升迫在眉睫。
沙南生表示,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工業企業時作出重要指示,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三個轉變”不僅強調了質量品牌建設的重要意義,更為工業轉型發展指明了方向。
走中國特色質量管理之路
工信部成立以來,一直把推動工業企業質量提升作為一項重點任務,策劃實施了一系列推進質量工作的舉措。
在具體實踐中,工信部始終把質量品牌作為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沙南生認為,在工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除了政策環境等外因,企業要真正立足,必須緊盯市場,講求誠信,不斷總結、提煉、改進、融合出一套與市場競爭需求相適應的企業管理體系,以提升質量品牌促進工業發展,完成轉型升級。
同時,不斷完善質量管理法律法規和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法規、標準和社會環境是企業提高質量的重要驅動力。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質量管理的法律法規還有待健全。目前,工信部正積極組織實施《工業產品質量促進條例》的立項研究工作;配合相關部門逐步制訂或健全產品安全、產品擔保、產品責任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推進企業落實質量主體責任。
此外,還要大力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方法,質量標桿活動是其中的重要舉措。質量標桿活動于2012年正式啟動,旨在通過優秀企業的榜樣帶頭作用,營造“樹標桿、學標桿、超標桿”的質量改進氛圍,持續提高質量管理能力。今年,工信部將委托中國質量協會搭建質量標桿交流公共服務平臺和微信平臺,建立國內外標桿企業案例庫、先進指標數據庫,并且開展質量標桿移植推廣試點。
中國質量協會駐會副會長劉卓慧表示,今年的質量標桿活動將連續舉辦五期,其余四期的主題分別為可靠性工程、精益管理、制造過程控制和質量經營。
在沙南生看來,推進質量管理,還必須充分發揮協會和技術支撐機構的作用,走中國特色的質量管理道路。不管是航天的“管理、技術雙歸零方法”、海爾的“人單合一”雙贏模式,還是電子五所總結提煉的“質量可靠性整體解決方案(簡稱TSQ)”等,都是我國企業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積累的寶貴的無形資產,值得在適宜的行業、企業大力推廣,進而形成中國特色的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