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網絡媒體走轉改:新時代長征路上的脫貧致富新征程

    2016年10月06日 21:0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張尼

      “長征路上奔小康”采訪團順利完成陜西站的集體采訪任務。

      中新網北京10月6日電 今年正值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80多年前,紅軍血戰湘江、強渡烏江、四渡赤水、爬雪山、過草地……完成了舉世聞名的長征。 80年過去了,革命老區現狀如何? 8月起,來自近百家網絡媒體的記者編輯沿著紅軍的足跡進行集體采訪,行程13200多公里,以各種形式展示紅軍長征歷史和老區現狀。

      于都縣電子商務孵化園的眾創空間中新網記者 張尼 攝

      江西:“互聯網+”經濟下的脫貧致富新征程

      于都縣是紅軍長征的出發地,如今隨著電商時代的到來,革命老區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劉春香曾是于都一名普通的售貨員。2015年,她轉行做起電商,主要經營本地土特產。

      今年1月,于都縣電子商務孵化園搭建起了眾創空間,為創業者們提供全方位幫助。進駐眾創空間后,劉春香網店的銷售狀況明顯改善,“最近兩個月我的淘寶店和微店土特產銷量都在數千元,收入比過去增加了不少”。

      目前,于都縣發展個體網店5720家,全縣約10萬人從事電商行業。對于勞動力資源豐富、交通區位優勢明顯的于都縣來說,發展電商成為了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截至今年1月,全縣共有75個農村淘寶服務站,其中51個服務站地處貧困村。

      和劉春香一樣,在“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下,100多萬于都縣民眾也正開啟一段脫貧致富的新征程。

     

      通道轉兵會議會址。中新網吳濤 攝

     

      湖南:紅色文化帶動老區旅游業

      1934年10月,黨中央和中央紅軍挺進湘南。當年12月,中央紅軍負責人在通道恭城書院召開通道會議,會議決定進軍貴州,3萬人通道轉兵。

      如今,80多年前的紅色歷史已成為了當地旅游業的紅色資源。

      通道轉兵紀念館館長鄭湘告訴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受通道會議舊址影響,當地旅游業發展較快,今年已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

      此外,通道侗族自治縣還有7處國保文物、3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6個侗寨入列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通道侗族自治縣縣委書記印宇鷹介紹,當地旅游資源豐富,既有紅色文化,又有侗族民俗,去年全年接待游客26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3.1億元。他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

      藤編企業回鄉創業者馬毅。 婁曉 攝

      貴州:憑著雙手,走出致富新路

      1935年1月15日至1月17日,紅軍在遵義老城區的一棟二層小樓內,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實現了中國革命的轉折。

      如今的遵義人正憑著自己的雙手,走出脫貧致富的新路。當地村民用藤條手工編出藤椅、藤床、藤凳等各式各樣的工藝品,再通過網絡平臺銷售。

      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板橋古鎮的馬毅就依靠當地的傳統工藝制品藤編,發展起總資產800余萬元的公司。

      馬毅自小學習藤編技藝,2001年,他帶著村中編織能手南下,在廣東佛山的工廠編織藤制品打工。2008年,匯川區政府建立信息平臺支持編藤發展。馬毅隨即回鄉創業,仍從事藤編工藝品開發。

      隨著當地旅游產業不斷發展,馬毅的藤編生意越做越大。他還按照“公司+農戶”的形式,由他下單將材料分給農戶加工,計件付酬,統一銷售,解決了當地168名農民就業問題。

      圖為小金縣達維鎮冒水村村主任陳望慧。呂春榮 攝

      四川:“紅色村莊”再添紅色印記

      長征中,中國工農紅軍自1935年4月至翌年8月,在川西北地區往返、轉戰16個月。

      位于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夾金村境內的夾金山,是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如今,這座“紅色村莊”遍植玫瑰花,再添一抹紅色印記。

      2012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陳望慧牽頭成立了小金縣清多香玫瑰種植專業合作社,動員冒水村村民試種50多畝大馬士革玫瑰。玫瑰花采摘后帶到蘭州進行加工。

      如今,小金縣的5個鄉13個村都在陳望慧的帶領下,紛紛種上了玫瑰。小金縣共有1107戶農戶種植4000余畝玫瑰,其中帶動了105戶貧困戶及88戶“殘疾人家庭”參與種植。

      華池縣列寧中學的學生們正在打腰鼓。中新網種卿 攝

      甘肅:紅軍學校傳承紅色教育理念

      1935年紅二十五軍攻占兩當,揭開了紅軍長征在甘肅的序幕。而在甘肅慶陽,紅軍更留下了眾多紅色印記。

      近年來,隨著多項教育精準扶貧行動的落地,慶陽市華池縣在完善學前教育和九年義務教育方面頗見成效。

      列寧學校是當地的一所紅軍學校。在這里工作近4年的柴校長告訴記者,打腰鼓成為每日“必修課”,既能強身健體、又能促進文化傳承!盎诩t色教育理念,學校還開展了家鄉小導游課程,由學生自己介紹校園的紅色文化,通過收集、整理、語言表達,學生了解的紅色知識就自然多起來,思想也得到了洗禮。”

      此外,華池縣啟動了“山村幼兒園計劃”,改建園舍,科學規范開展保教活動。目前,華池縣共有幼兒園116所,在園幼兒5231人,全縣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90.5%,遠高出甘肅全省平均水平。

    退耕還林展覽館中展示的吳起縣今昔對比圖。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陜西:長征落腳點的“綠色革命”

      陜西省吳起縣是長征勝利結束的落腳點,也是中國革命的出發點。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中央紅軍長征落腳吳起,中央紅軍結束了長征。

      近年,吳起縣生態環境的改善頗為明顯。這在當地退耕還林展覽館中被認為是一場“綠色革命”。

      吳起縣退耕還林辦主任劉生亮告訴記者,1997年底,水土流失面積曾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7.4%。 1998年,吳起開始修復生態環境。十幾年過去了,全縣林草覆蓋率從1997年底的19.2%提高到近年的72.9%。

      政府推進生態自然修復的同時,也改善了農民生活條件。吳起縣鐵邊城鎮農民李仲邦2011年從山溝里的吳岔村移居至河西臺移民新村。

      他過去在老家種地,靠天吃飯,F在,李仲邦平時會在蔬菜大棚里給別人打工,一天能有“一百五六十元的收入”,一家人也住進了新窯洞。

      “現在,水、電、路、娃娃上學,都很方便。明年還希望再上一層樓吧! 李仲邦說。(完)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