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通脹數據近期出現大幅回落,強化了市場機構對歐洲央行結束加息進而轉向降息的預期。不過,考慮到通脹回落不確定性較大,以及歐元區經濟內生動力缺失的現狀,歐洲通脹數據此番超預期回落究竟是福是禍,經濟前景著實難料。
歐盟統計局公布初步數據顯示,歐元區11月通脹率按年率計算為2.4%,降幅明顯超出預期,低于10月的2.9%,降至兩年多來最低水平。英國此前公布的10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從9月的6.7%大幅降至4.6%,也降至兩年來新低。
當前,歐洲幾乎所有類別的物價壓力都有所緩解,通脹率“朝著2%的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這令市場機構關于“歐洲央行不太可能再次加息”的預期高漲,甚至開始討論“歐洲央行會不會提前降息”的話題。而在歐洲央行看來,歐元區中期通脹前景仍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預計央行很快放松利率是不合理的”。
歐洲近期通脹放緩,主要受到能源價格下降及歐洲央行持續加息效應釋放等因素影響。然而,能源價格變動和加息給歐元區帶來的副作用也不小,歐元區經濟內生動力缺失以至于增長乏力的問題正變得越來越突出。如果處理不當,歐元區陷入通脹高企、經濟衰退的“滯脹”困局風險較大。
從能源看,2022年至今,歐洲經濟飽受能源價格震蕩困擾。俄歐能源往來在美國拱火下逐漸“脫鉤”之后,歐洲能源安全風險并未遠離,特別是天然氣供應不僅要看美國人眼色,而且受到中東地緣緊張局勢的干擾也更嚴重。近期國際能源價格震蕩下行令通脹數據應聲而落,一旦有所反復,歐洲央行遏制通脹的努力恐將受挫。
從利率政策看,歐洲央行官員近期仍在談論利率“長時間維持高位”,但高利率對經濟活動抑制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適,其中分寸很難拿捏。高利率導致企業的借貸及生產成本不斷推高,迫使制造業企業縮減投資,投資和消費受到抑制,歐洲許多制造業企業被迫停產或是將生產線外遷,進而影響經濟復蘇,這種惡性循環仍在繼續。歐元區內部經濟結構失衡、創新能力不足以及勞動力市場改革緩慢等也成為制約復蘇的重要因素。當前,德法等歐元區主要經濟體的數據已經清晰地反映出經濟疲軟趨勢。有分析指出,如果加息最終導致歐洲日益嚴重的去工業化,令歐洲經濟增長失去內生動力,這恐怕不是歐洲央行愿意面對的局面。
更要看到,美聯儲貨幣政策變動對歐洲央行的影響不可忽視。去年3月以來,美聯儲已11次加息,累計加息幅度達525個基點,至今尚未就貨幣政策轉向明確松口。去年7月至今,歐洲央行10次加息,累計加息幅度為450個基點,為1999年歐元區成立以來的最高水平。綜合比較不難發現,歐洲央行的決策與美國緊密相關,甚至是亦步亦趨。看來,政治和軍事無法獨立的歐洲,在貨幣政策上除了緊跟美國節奏之外,也沒有太多更好選擇。(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連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