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車企為啥爭造人形機器人

    2025-01-25 06:22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王炬鵬)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中經搜索

    車企為啥爭造人形機器人

    2025年01月25日 06:22   來源:經濟日報   

      繼大模型后,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成為車企追逐熱點。近日,廣汽集團發布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計劃2025年實現自研零部件批量生產,并率先在廣汽傳祺、埃安等主機廠車間生產線和產業園區開展整機示范應用。

      此前,理想汽車創始人、CEO李想稱,“100%會做人形機器人,理想是一家人工智能企業,要做的不是汽車的智能化,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車化,并將推動人工智能普惠到每一個家庭”。而在小鵬汽車“AI科技日”上,全新一代人形機器人“Iron艾倫”正式亮相。該款人形機器人已進入小鵬汽車廣州工廠開展生產實訓,未來將會聚焦工廠和線下門店等場景。

      除廣汽、理想、小鵬外,目前包括特斯拉、上汽、長安、東風、奇瑞、小米、賽力斯等10多家車企,正在加速駛入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賽道。“在路上”是智能汽車,“飛上去”是飛行汽車、低空產業,“立起來”是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汽車行業在人工智能時代出現的這一現象,引發熱烈討論。

      車企競相爭造人形機器人,原因不難分析。從技術層面看,造車特別是造智能電動汽車,與造人形機器人在自動駕駛環境感知、人機交互和運動控制等方面具有技術同源性。業界曾用“輪子上的機器人”形容不斷進階的智能電動汽車。車企在“三電”技術、輕量化材料、傳感器、機器視覺、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術積累,能為人形機器人研發提供堅實基礎。

      從供應鏈看,制造汽車和制造機器人有大量供應鏈重疊,車企可利用現有的供應商網絡,快速獲取制造機器人所需的各種零部件,降低采購成本和生產周期,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

      從應用場景看,在工業制造領域,人形機器人可廣泛應用于智慧工廠,具有工作質量穩定、持續工作時間長、適應惡劣環境等優勢,承擔汽車生產線上一些復雜的裝配、檢測和物流任務,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升企業的智能制造水平和競爭力;在辦公場所,可以承擔文件傳遞、會議組織等工作;在醫療健康領域,可作為輔助醫療設備,為患者提供康復訓練和日常護理等服務。此外,人形機器人還可用于接待、導覽、送餐等場景,提升服務質量和客戶滿意度。

      人形機器人正在從科幻走進現實。有機構預測,2026年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有望突破200億元。到2035年,這一數字或將增長到3000億元,不斷拓寬的賽道和應用場景蘊藏了無限可能性。面對車市競爭加劇,利潤普遍縮水,車企通過布局該領域,無疑有助于其將汽車制造中的技術和資源優勢遷移到人形機器人的研發中,實現技術的共享和應用的拓展,構建新的增長曲線,為未來的戰略轉型提供支撐。

      關鍵還在于,人形機器人充滿創新探索和前沿技術。車企跨界進入該領域,一方面可以接觸到最新的材料科學、生物力學等技術,為車企的技術創新提供新的思路和啟示;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人形機器人的研發,在消費者心中塑造更具科技感的品牌形象,從而更好地獲得資本市場支持。

      比如,特斯拉發布的擎天柱(Optimus)人形機器人,不僅繼承了特斯拉在汽車領域積累的技術優勢,更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與突破,旨在打造一個能夠全面理解環境、高效執行任務、與人類和諧共處的智能機器人。特斯拉的股票,也因此享受比其他車企更高的溢價。或許,這也是眾多車企競相入局人形機器人賽道不可忽視的動因之一。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忠陽 )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