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鴻蒙智行發起“全民出行安全倡議”,呼吁規范使用智駕領航輔助功能,并計劃在5月1日至5日,線下開展智駕安全科普活動。在智能輔助駕駛技術快速迭代、車企競爭重心轉向“智駕賦能”的行業背景下,這樣的安全倡議及時必要且更需有效踐行。
隨著傳感器、芯片、軟件算法等軟硬件技術持續突破,以及相關產品成本的大規模下降,當前我國智能輔助駕駛功能已邁入市場規模化應用階段。工信部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L2級輔助駕駛及以上新車銷量達1309.4萬輛,同比激增31.5%,滲透率達57.3%。考慮到今年年初已有車企將L2級輔助駕駛車型價格下探到7萬元級別,越來越多車企將加快推進“智駕平權”戰略,預計今年這一滲透率有望再創新高。
與滲透率的快速提升相比,當前智能輔助駕駛潛在的安全風險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盡管這幾年我國智能輔助駕駛技術進步明顯,但相關產品仍處于技術完善階段,各項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無論是“視覺感知”,還是“融合感知”,都不具備全天候感知能力,特別是在暗光、逆光、雨雪、霧霾等環境條件下,感知能力有待提升。此外,受限于駕駛場景的不可窮盡性和不可預測性,即使采用數據驅動的端到端大模型,也很難對所有駕駛場景實現完全理解。
智能輔助駕駛產品技術要求不明確、測試評估不充分,也是必須面對的現實。目前,我國智能輔助駕駛功能相關標準尚在研制中,整體安全保障有待提升。部分產品對駕駛員注意力監測與提醒不充分,易導致駕駛員脫離動態駕駛任務;不同產品在駕駛員主動干預時的響應要求不同,易導致駕駛員對系統產生誤用;部分產品狀態提示信息不完善,易導致駕駛員在必要時不能及時控制車輛。此外,不少產品還不具備針對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的數據記錄能力,且未通過測試、評估等手段進行充分驗證,難以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少車企為體現科技領先感和產品力優勢,常常夸大自身的智能輔助駕駛技術,甚至虛假宣傳。一些充滿科技魅力的宣傳詞模糊了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的界限,讓人們對智能輔助駕駛產生如“自動駕駛”般的技術幻覺與盲目信任。不少消費者誤以為機器可以取代駕駛員,無視路況、不分晝夜、不管雨雪地重度使用智能輔助駕駛。
而有些自媒體利用社交平臺,通過短視頻演示脫手、脫眼等不規范操作,甚至直播“一邊開著智能輔助駕駛,一邊呼呼大睡”等極端案例,也加劇了智能輔助駕駛傳播亂象。這些短視頻誤導消費者高估產品的安全水平,對智能輔助駕駛過度信賴,為交通安全事故埋下隱患。
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正在從電動化加速駛向智能化。作為智能化的重要內容和產業發展趨勢,“智駕”是我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搶占汽車產業未來戰略的制高點,是國家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由大變強的重要突破口,也是關聯眾多重點領域協同創新、構建新型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載體,在塑造產業生態、推動國家創新等方面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然而,“智駕”及相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依賴技術突破和市場推動,也需要安全保駕護航。如何建立“智駕”全生命周期產品管理方式,通過制度保障與行業自律雙輪驅動,最大限度防范產品應用風險,實現技術創新和安全風險的平衡,這是擺在監管部門和車企面前的一道必答題。(作者:楊忠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