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美政府頻繁亂揮關稅大棒向各國施壓,中國出口美國的個別商品累計征收各種名目的關稅甚至已達到245%,關稅數字游戲已淪為笑話。面對“關稅訛詐”,中國立場鮮明,態度始終如一:關稅戰、貿易戰沒有贏家,中方不愿打,但也絕不怕打。
外部沖擊對中國企業可能造成一定壓力,我們對此已經作出了預估與準備。可以肯定的是,“關稅訛詐”攔不住中國制造的前進步伐,“壓力測試”反而會促進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與創新突圍。
從歷史經驗看,外部壓力會倒逼中國自主創新提速。
自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戰以來,中國高科技產業承受了巨大壓力。美國忌憚中國科技進步,頻繁打壓中國科技企業,清晰勾勒出“遏制中國產業升級”的戰略意圖。但是,哪里有封鎖,哪里就有突圍。過去幾年,美國對中國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關稅壁壘與技術封鎖,反而推動相關領域的國產替代進程加速。2024年10月,華為正式發布“原生鴻蒙”,國產移動操作系統實現自主可控。今年1月,國產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橫空出世,火遍全球。據海關總署數據,2024年,芯片成為中國第一大出口商品,出口金額達1595億美元。今年3月,上海國際半導體展覽會期間,新凱來攜30余款半導體設備參展,引起業內轟動。
從經濟邏輯看,中國有定力有能力應對各種極限施壓。
穩定的政治制度、完整的產業鏈體系、豐富的人才儲備、龐大的國內市場,都是中國經濟的底氣所在。中國有制造優勢,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構成的完整產業鏈。中國有人才優勢,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程師隊伍。中國有市場優勢,14億多人口的消費升級創造了全球最大單一市場。中國有制度優勢,每次面對外部重大挑戰時都可以高效調動各種資源。
早在2020年,中國就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3年,中國進一步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穩定持續而有遠見的中國經濟政策,與朝令夕改、反復無常的美國關稅政策形成了鮮明對比。
面對美國的關稅霸凌,不同企業應對關稅壓力的方式與能力或許有差異,但在前幾年的實踐中,已有不少舉措被證實是行之有效的。比如,分散供應鏈、加強自主品牌、增加研發投入、積極開發新興市場與國內市場等。目前,我們已與世界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貿易伙伴,對非美國家出口占比持續提升,多元化市場格局正在形成。
真正的產業升級,是在開放競爭中闖出來的。從被動防御到主動創新,從成本競爭到技術引領,中國制造不斷開辟新賽道。新動能不斷成長,推動制造業升級,增強了中國經濟的協調性和穩定性。2024年,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達18%左右。
“關稅訛詐”無法改變中國制造向高價值環節躍遷的勢頭,對中國而言,當“低價內卷”的時代落幕,“品牌出海”的故事才剛剛開始。美國政府不顧本國國內和國際社會普遍反對,四處揮舞“關稅訛詐”大棒,暴露色厲內荏本質,只會失道寡助。中國挺身而出反抗關稅霸凌,守護全球貿易秩序,與眾多國家和組織共同應對挑戰,破局之路正在腳下。(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惠敏)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