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理性看待風阻系數測試爭議

    2025-05-17 06:35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王炬鵬)
    手機看中經經濟日報微信中經網微信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中經搜索

    理性看待風阻系數測試爭議

    2025年05月17日 06:35   來源:經濟日報   

      最近,一個冷門技術參數上了熱搜。起因是有汽車博主自費測試阿維塔12風阻系數,得出的數據與企業公布的數據差距不小;而企業在相關公證機構見證下,通過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在風洞實驗室全程直播測試,得出的數據并不存在虛標,從而引發輿論關注。

      汽車風阻系數是衡量車輛行駛時空氣阻力大小的關鍵參數,直接影響燃油經濟性、續航能力、高速穩定性和噪聲水平。數值越低,說明空氣阻力越小。新能源汽車的加速普及和補能焦慮,使得低風阻成為新能源車企競爭中少有的“有感數據”:不僅能影響消費者認知,還能提升續航里程。

      要了解風阻系數在新能源賽道是如何“吹”起來的,首先還得回溯到2012年,Model S橫空出世,特斯拉便將風阻系數與科技含量進行了大量捆綁營銷,不僅重塑了行業以及消費者對“低風阻”的認知,也強化了特斯拉富有科技感的品牌形象。此后,諸多新能源車企開始爭相效仿,風阻系數紀錄也不斷被刷新。

      此次風阻系數測試之爭表面是數值大小,背后折射出的是行業過度內卷。這兩年,車市價格戰愈演愈烈,但產品成本的下降畢竟沒有售價下降得那么快,車市競爭已從價格卷到技術參數。每次新車發布會,車企都在窮盡辦法,讓各項數據變得極致一點,至少要比友商領先。在如此內卷的氛圍裹挾下,每一個小數點都成了車企比拼的戰場,風阻系數的錙銖必較就成為一種必然。

      同時,流量至上思維也在深刻影響營銷傳播生態。隨著數字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沒有門檻的自媒體從業者越來越多,而流量越來越稀缺,且不可能平均分配。為了博取眼球,部分自媒體便通過碰瓷名企或名人,制造對立,從而實現流量的快速積累和商業價值變現。

      汽車風阻系數測試是一項非常嚴謹的工作,不僅要遵循科學的測試標準和方法,還要有強大的技術和實力支撐。比如,中國汽研風洞實驗室造價高達5.5億元,且在國內極其稀缺;測試車輛在進風洞之前,應當遵循國家或行業認可的標準,在調校車間進行詳細檢查,確保整體測試的規范性和結果的可靠性。任何測試條件的改變、人員操作的不專業,都會影響測試結果,透支公信力。然而,我國在整車空氣動力學風洞測試方面缺乏統一的國家標準,這為各種民間野生測試留下了自由發揮的空間。

      從懂車帝新能源車型的冬季續航測試,到汽車博主關于小米SU7和極氪007兩款熱門車型的碰撞測試;從自媒體人在公共道路對享界S9高速“飛坡”測試,到汽車博主對阿維塔12的風阻系數測試,每一次測試都引發了巨大爭議。這些爭議猶如一面鏡子,既映照出行業測試的不少亂象,也時刻提醒相關部門:加強對汽車行業民間野生測評監管,尤其是要加快相關測試國家標準的制定與修訂。這不僅體現了對消費者權益的有效保護,也是以標準助力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盡管當前汽車風阻系數已被塑造成具有科技感的象征,但風阻系數主要影響的是汽車的能效,在高速場景下會感受比較強烈。對普通用戶來說,在日常道路上行駛,尤其是在城區中行駛,影響并不明顯。對車企來說,低風阻系數固然值得努力追求,但它不該成為取代一切的絕對指標。真正優秀的產品,一定是各項指標均衡發展的結果。與其把這些數據變成用戶信仰,不如把技術還給用戶體驗。因為最好的技術從不在參數巔峰孤獨起舞,而是在人間煙火處悄然生長。(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忠陽)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