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打好科技金融組合拳

    2025-05-25 06:16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王炬鵬)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打好科技金融組合拳

    2025年05月25日 06:16   來源:經濟日報   

      近日,科技部會同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7部門聯合印發《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引發市場關注。國新辦也舉辦專場新聞發布會,對相關政策作出解讀。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探索建立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金融體制。歷次產業變革中,技術創新、金融創新和制度創新的融合發展,決定了如何分配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也決定了技術革命能釋放多少經濟潛力。

      此前,我國科技金融政策多從金融供給側入手,而此次印發的《政策舉措》以科技創新需求側為牽引,讓更多的金融活水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流入科技創新的廣袤沃土,有很多值得期待的政策亮點。

      直接融資更“通”了。有研究表明,直接融資主導的金融體系對風險較大的創新活動具有特殊優勢。當前,我國金融體系中,信貸等間接融資占大頭,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占比并不高,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資本市場是科技型企業直接融資的重要渠道。《政策舉措》一方面建立健全科技型企業資本市場綠色通道機制,深化科創板、創業板改革,為企業創新成長提供更加適配、更加包容的制度支撐;另一方面創新性地提出建立債券市場“科技板”,為科技創新籌集長周期、低利率、易使用的債券資金。

      此次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證監會就明確釋放出政策信號:推動優質紅籌科技型企業回歸境內資本市場。近期,雖然美方放出“將中概股除名”的威脅,但中國資本市場已做好充分準備,歡迎在外企業“游子”回歸。

      目前,頭部中概股企業多已在香港二次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紅籌企業回歸是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的成果。隨著改革從單點突破轉向系統集成,中國資本市場有望在全球創新競爭中塑造更鮮明的制度優勢。

      信貸支持更“足”了。科創類企業資產量較輕、科技成果預期價值難判斷、科技報表難以成為金融機構認可的財務報表……種種因素造成了科技型企業尤其是民營中小科技型企業的“貸款難”。有的創業者抱怨:企業發展好時貸款容易,但企業需要錢時貸款很難。

      面對這一痛點,我國已經推出許多改革舉措。《政策舉措》綜合了各地區各部門的改革經驗,提出用好用足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

      對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將進一步優化結構、擴大規模、降低利率,為科技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打造融資貸款的“專屬渠道”。鼓勵商業銀行建立各具特色的科技金融專門機構,優化考核機制,讓科技型企業貸款融資更加便捷。還將開展科技型企業并購貸款和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點,建立與科技創新特點相適應的新型信貸模式,讓貸款融資更好地服務科技型企業的創新需求。

      當然,《政策舉措》不僅關注了資本市場和信貸支持。圍繞暢通創業投資“募投管退”全鏈條也推出一系列新舉措,讓創業投資更“燃”了。健全涵蓋科技創新全鏈條、全周期的科技保險產品和服務體系,讓科技保險更穩了。7個方面、15項政策舉措,既有存量政策的迭代升級,也有增量政策的創新供給,干貨滿滿,誠意滿滿。

      發展科技金融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落實好《政策舉措》,需要強化科金協同、央地聯動,推動各方力量攥指成拳、協同發力,從“財政思維”轉向“金融思維”,打好科技金融組合拳。(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惠敏)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