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能源廣角】用足用好新型“充電寶”

    2025-05-29 03:01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符仲明)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能源廣角】用足用好新型“充電寶”

    2025年05月29日 03:01   來源:經濟日報   

      行業首款液冷一體式移動儲能車、可提前15分鐘預報燃爆火災事故的新型儲能安全監測平臺、能毫秒級響應的飛輪儲能系統……在不久前舉辦的第十三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上,前沿儲能解決方案百花齊放、亮點紛呈,行業朝著多元化、高安全、快響應的方向加速演進。與會場上的熱鬧相比,缺乏盈利模式、利用率不足等因素,正困擾著新型儲能行業發展。如何破解這些難題,真正讓新型儲能物盡其用,已成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一戰。

      新型儲能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必備基礎設施。與化石能源相比,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受天氣和時間限制,發電更為“任性”,如果想在可再生能源替代過程中,保持能源安全穩定與綠色低碳之間的平衡,就需要借助外力。新型儲能就像一個“超級充電寶”,在有太陽、有風的時候儲存電力,等沒太陽、沒風的時候再釋放出來,讓新能源發電像傳統能源一樣穩定可靠,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型儲能發展工作。2024年,“發展新型儲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規定,推進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發揮各類儲能在電力系統中的調節作用。

      政策支持下,新型儲能保持快速發展態勢。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突破7000萬千瓦,約為“十三五”時期末的20倍。但從能源轉型全局來看,新型儲能項目實際利用率仍與快速發展態勢不成正比。我國年均新增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2億千瓦,預計“十五五”時期將延續快速增長態勢,大幅增加系統消納壓力。反觀調節能力建設缺乏統籌優化,存量調節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呈現出“一邊新能源利用率下滑,一邊新型儲能調用不足”的矛盾局面。

      阻礙新型儲能設施高質量發展的因素集中在三方面。

      區域發展不均衡。不同地區資源稟賦、新能源規模、用電負荷特性不盡相同,對新型儲能的需求存在較大差異。由于儲能發展統籌規劃不足,新型儲能開發建設與系統需求缺乏匹配。有的地方儲能電站建得太多造成浪費,有的地方又不夠用。

      市場規則不健全。市場化是推進新型儲能產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歐美電力市場相對成熟,新型儲能可通過電能量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容量市場等多渠道獲益。目前我國新型儲能電站參與電力市場的規則還不太成熟,盈利模式單一,儲能在不同時段電量與容量價值無法體現,導致企業難以穩定盈利。

      技術儲備不完善。雖然新型儲能技術不斷發展,但長時儲能經濟性不足、部分儲能技術循環壽命和效率有待提升。英美等國正加大長時儲能開發力度,多國已開展10到數十小時的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熱等項目示范應用。我國仍需加大對大容量、長周期、高安全儲能技術的支持。

      針對突出問題,應堅持需求導向,根據各地區新能源發展規模、調節資源等實際情況,科學引導新型儲能發展規模、布局和建設時序,確保滿足系統調節需要。加快推進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完善輔助服務市場交易品種,研究完善新型儲能價格機制,拓寬儲能盈利空間,激發企業配置新型儲能積極性。加強技術創新,擴大電池單體容量、提高系統能量密度、延長電池壽命周期。面向新型電力系統需求,重點推動大容量、長周期、構網型儲能核心技術裝備研發和系統集成,以及儲能安全防護等領域技術攻關。

      用足用好新型“充電寶”,需要一場“政策搭臺、技術唱戲、市場買單”的系統革命。今年2月《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出臺,明確取消新能源強制配儲政策,標志著新型儲能從政策驅動向市場主導的深刻轉變。隨著電力市場不斷完善,儲能價值持續挖掘,新型儲能有望真正從“奢侈品”變成“日用品”。(作者:王軼辰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