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2日,在成都高新區新川之心機器人公園,來自阿加犀的人形機器人“通天曉”在現場進行場景測試。(資料圖片)
奔跑、蹲下、打開警燈……在成都高新區玉林西路、交子大道,已有不少市民偶遇過造型酷炫的警用機器狗,這些“科技萌寵”是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區分局巡警大隊的“新成員”,主要任務是日常巡邏和反詐宣傳。
聯合研發警用機器狗的兩家企業均來自成都高新區,全區與人工智能相關的企業有近500家。作為成都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的主要承載地,成都高新區已完成82個深度合成算法的備案工作,備案個數進入全國前八位,是西部唯一進入前十位的城市區域。
面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演進的新形勢,成都高新區堅持政策引領,突出市場導向、擴大應用場景,加速構建覆蓋基礎層、技術層及應用層的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體系。
激活發展動能
走進不久前剛揭牌成立的天府絳溪實驗室機器人訓練技術創新中心,未來產業的朝氣撲面而來:場景中心聚焦具身智能新賽道,加速技術驗證與數據積累;數據中心打造全球領先的機器人訓練數據資源池和數算協同服務;大腦中心攻關自主決策算法與大模型技術;硬件整機中心則聚焦突破高性能控制器等核心部件。
一個個產業生態完善的創新中心、一棟棟研發創新活躍的人工智能特色樓宇在成都高新區相繼建成,一家家搶抓通用人工智能發展戰略機遇的企業加速構建從需求到應用的正循環。成都高新區的目標清晰——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規模突破千億元,而這背后是戰略規劃的有序銜接與高效落地:
——2023年,《成都高新區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發布,提出以基礎層和技術層為引領,形成研發、產業、應用協同并進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2024年11月,《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快數字經濟產業重點領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啟動申報,人工智能被放在首位,對推動關鍵技術攻關的企業給予最高1000萬元的研發補助。
——2025年3月22日,成都高新區發布首個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專項政策——《關于支持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提出每年將發布1億元算力券、1億元場景專項資金、1億元模型扶持資金,全面夯實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根基。
政策的迭代升級,換來的是企業的積極反饋與切實受益。“從最初的幾千萬元啟動資金支持,到后來的場景對接、產業鏈整合,成都高新區的支持是全方位的。”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李佩蕓說。
“去年年底,成都高新區為公司提供了十分關鍵的場景支持,助力我們落地了全國首個區域級協同自主代客泊車(AVP)無人泊車場景。”成都宜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偉華說。
目前,成都高新區已建成覆蓋機器人研發、測試、生產全鏈條的中試服務體系,建成中試平臺72個。此外,成都高新區還設立了100億元人工智能產業母基金,儲備總規模超70億元子基金。累計發布了兩批城市場景機會清單,涉及434條供需機會清單。
180億元GPU芯片總部及超級智算中心落地、四川首臺商業化人形機器人上線、西部首個機器人公園開園……預計到2026年,成都高新區將建成全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主陣地、國產多元異構算力生態高地、全國“人工智能+”解決方案輸出地。
加速成果轉化
受益于政策的協同效應和良好的營商環境,成都高新區近年來聚集了近500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其中鏈主企業6家,專精特新企業超130家。隨著人工智能“強磁場”加速形成,大量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快速走向城市空間。
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是“鏈主”企業之一。“我們的目標是把算法變為生產力,為機器人打造能思考、能行動的‘大腦’,并積極尋求本地企業合作,將研發成果搭載到無人機、機器人上。”李佩蕓介紹,公司正牽頭制定多模態世界模型技術標準,并聯合四川省內的機器人、無人機企業共建空間智能產業鏈,進而帶動終端應用企業共同發展。
既有“鏈主”企業的積極帶動,也有上下游企業的深度合作。“‘天行者一號’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90%,成都在產業鏈整合和本地化生產方面實力強勁。”隨著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宣傳部部長程卿苗的指引,記者看到了一臺身高約165厘米、身著白色外殼的機器人正在公司的試驗場地接受訓練,這是四川首臺商業化人形機器人,隨著公司團隊參與的天府絳溪實驗室交互人形機器人前沿研究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天行者”系列將被廣泛應用于巡檢、搬運、精密裝配等領域。
為了縮短產業鏈整合的距離,成都高新區還加速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園區建設。
西部首個機器人公園——新川之心機器人公園既是技術研發的試驗田,又是場景落地的主戰場。園區規劃了機器人產業聚集中心、測試訓練中心、應用場景中心等,提供人工智能產業“實驗室—中試—市場”全周期支持體系。
今年3月,成都高新區簽約了智譜諸葛大模型全國總部項目、四川具身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兩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重大項目,總投資額達13億元。目前,成都高新區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約468億元,占成都市的60%以上。
賦能產業升級
今年3月22日,新川之心機器人公園內,科技市集開市了!能跑能跳的機器狗、能展開近身格斗的“機械戰士”、三分鐘端出宮保雞丁的智能炒菜機器人……前沿“黑科技”集中亮相,彰顯成都高新區以應用場景打通技術轉化“最后一公里”的決心。
“成都高新區一直在推動場景創新與應用、科技與市場銜接上加勁加力。”成都高新區數字經濟局人工智能產業處副處長陳超說。
一方面,主動作為,加速場景營造,挖掘市場潛力。另一方面,注重貼合企業需求,打通發展“堵點”。
“去年年底,成都高新區‘進萬企、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工作專班來到企業,了解到我們缺乏一個區域性的停車場進行無人泊車示范項目的試驗,便用了一個半月時間,利用新川5G互聯科創園的停車場幫我們構建了場景,解決了試驗難題。”張偉華說,完成試驗是項目推進的關鍵一步,預計今年年底,公司將在成都部分停車場推廣無人泊車服務。
在成都高新區,值得深挖和打造的應用場景還有很多。成都恒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將視頻、圖像創作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的企業,公司打造的AI數字視覺內容創作一站式平臺Fotor已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8億用戶。“成都在文創、大數據、動漫方面有著明顯優勢,人工智能產業要實現‘彎道超車’,就要把握這些優勢,加速應用場景創新落地,公司也將抓住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場景落地的雙重加速期,以‘技術賦能+市場應用’為導向推動發展。”公司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彭韜說。
2024年,成都高新區推出109個示范應用產品,打造9個創新應用場景。今年,成都高新區將持續聚焦場景策劃,面向全國征集具備創新性、示范性、推廣性的綜合解決方案,對入圍方案給予10萬元獎勵。在場景推廣方面,成都高新區將積極支持企業申報國家人工智能(機器人)領域相關試點示范,對獲得國家級試點示范的第一牽頭企業,給予300萬元獎勵。
從政策創新到生態構建,從技術研發到場景落地,成都高新區正以“全鏈條布局、全要素保障”的姿態,在人工智能賽道上加速奔跑,書寫西部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經濟日報記者 劉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