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銀行理財規模為何重回高位

    2025-06-05 06:07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符仲明)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銀行理財規模為何重回高位

    2025年06月05日 06:07   來源:經濟日報   本報記者 趙東宇

      我國銀行理財市場迎來關鍵發展節點。據萬得數據統計,截至5月20日,理財市場存續規模超3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約1.6萬億元。這一增長凸顯了銀行在低利率環境下的業務轉型成效,同時也折射出市場資金流向與資產配置策略的變化趨勢。

      債市利率持續下行成為銀行理財市場收益回升的重要原因。4月份以來,我國債券市場呈現震蕩偏強格局,10年期國債收益率持續走低,帶動固收類理財產品收益率階段性回升。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4月份,理財公司存續開放式固收類理財產品(不含現金管理類產品)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為3.21%,環比上漲1.41個百分點;封閉式固收類產品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為3.69%,環比上漲1.94個百分點。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曾剛分析,一方面,降息預期持續,債券價格攀升,銀行理財產品以固收類資產為主,收益表現相對穩定甚至有所提升,吸引了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另一方面,在股市震蕩、地產政策有調整等背景下,債券型理財提供了相對穩健的資產配置選擇。

      此外,存款利率的下調進一步推動資金從儲蓄市場轉向理財市場。今年5月份,多家國有大行及股份制銀行啟動新一輪存款利率調降,一年期定存利率普遍降至1.35%以下,與銀行理財收益形成顯著利差。實際上,“存款搬家”現象在今年4月份已現端倪,當月我國銀行理財規模增長超2萬億元。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銀行存款利率今年延續下滑趨勢,尤其是大額存單和定期存款利率逐步下降,進一步壓縮了低風險資金的收益空間。而理財產品通過配置高收益信用債、非標資產等方式,仍能提供相對穩定的收益回報。廣大投資者為提升資產回報率,主動將部分存款轉向收益略高但風險可控的銀行理財產品,帶動理財規模增加。

      面對存款利率下行壓力,銀行理財子公司主動調整產品結構與銷售策略。一方面,通過發行封閉式、定期開放式產品鎖定長期資金,降低季末回表沖擊;另一方面,加大“固收+”、混合類產品的創新力度,滿足投資者對收益彈性的需求。整體來看,短久期理財產品成為擴容主力,各理財公司對最短持有期產品的發行節奏逐步走向平緩,市場規模增長有序。

      通過他行代銷、互聯網平臺合作等方式,銀行理財子公司擴大客戶觸達范圍,拓寬銷售渠道。以中郵理財為例,其行外代銷規模2024年增長98.1%,形成國有大行、股份行、互聯網銀行全覆蓋的代銷網絡。這種渠道多元化策略,有效承接了從存款市場流出的資金。曾剛表示,銀行紛紛加大對凈值型、短久期理財產品的推廣力度,豐富產品線,提高流動性,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其中,部分頭部銀行通過智能投顧優化線上渠道客戶體驗,引入了新增資金。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當前外部不穩定因素增多,投資者避險情緒仍然較濃,理財產品因穩健性受到青睞。此外,5月份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回升較快也符合“季末回落、季初回升”的變化特點。

      盡管當前規模增長迅猛,但市場仍面臨一定的結構性制約。華源證券固收廖志明團隊認為,由于信用債收益率處于歷史低位,票息保護不足,理財收益率或難以跑贏5年定期存款。此外,隨著理財估值整改進行,理財產品凈值波動可能加大,對風險敏感型投資者形成壓力。

      不過,市場普遍預期,若年內存款利率進一步下調,理財規模仍有增長空間。曾剛表示,從短期看,隨著貨幣政策繼續寬松、市場資金面充裕,債市保持韌性,銀行理財規模仍有上升動力;從中長期看,理財市場分化將加劇,凈值型理財和多元化資產配置能力成為核心競爭力,行業增長趨于理性且穩健,理財規模有望穩中有升,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董希淼認為,隨著存款利率走低,以及居民預期改善,理財產品相較于定期存款的超額收益優勢進一步凸顯。預計今年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將繼續擴大,有望突破前期高點,站到32萬億元之上。婁飛鵬也認為,居民具有較大的投資理財需求,金融機構積極創新完善服務,預計未來理財產品規模將繼續增加,產品數量和種類更加豐富。(經濟日報記者 趙東宇)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