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想買就買”與“該買才買”

    2025-06-15 06:36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王炬鵬)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想買就買”與“該買才買”

    2025年06月15日 06:36   來源:經濟日報   李秋旸

    您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們明明收入不低,但生活極度節儉,不僅在日常生活中省吃儉用,而且幾乎不參與任何需要花費金錢的娛樂活動。每當有人問他們,“何苦呢”?他們的回答通常以“等我有錢了……”“等我退休了……”開頭。

    勤儉節約確實是一種美德,但正如古語所言,過猶不及。美國著名投資人比爾·帕金斯在其著作《最優解人生:如何花錢,才能無憾》中,就批評了這種消費習慣:“極端的延遲滿足等于沒有滿足。青春的熱烈與30歲的冒險無法在60歲重來,金錢應兌換成滾燙的回憶而非賬戶數字……別等山頂的風吹不動白發,才想起20歲該去攀一座山。”

    當然,批判過度節儉也不意味著鼓勵亂花錢。衣柜里未拆標簽的衣服、廚房角落積灰的小家電、使用次數屈指可數的健身卡……亂花錢的代價不僅是自身財務壓力增加,更意味著實際生活質量下降。

    那么,聰明的消費者該如何消費呢?《最優解人生:如何花錢,才能無憾》嘗試回答的就是這個問題。

    與其他財商類書籍不同,這本書不是教人賺錢的,而是教人花錢的。書中最核心的觀點是,無論是“不花錢”還是“亂花錢”,都是糟糕的消費行為,真正聰明的消費行為應該是“用投資的態度審視消費”,確保每一筆錢都能實現最大的價值產出。

    那么,如何聰明地消費呢?

    根據媒體報道,即將退休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沃倫·巴菲特雖然富可敵國,但卻一直保持著簡樸的生活習慣。他酷愛麥當勞的漢堡,經常會和普通消費者一樣使用優惠券。而且,他至今也沒有更換住所,依舊生活在自己于1958年花3.15萬美元購置的房屋中。

    是他特別摳門嗎?顯然不是。事實是,他一直是價值導向消費哲學的支持者。巴菲特在股東大會及致股東信中屢次強調,最值得適度“揮霍”的行為就是“投資自己”。他認為,將金錢用于教育與技能提升,無論是語言學習、專業訓練或知識累積,都是對未來最具長期效益的投入。其名言是:“價格是你付出的,價值是你得到的。”

    這種強反差的關鍵在于,他們明白,真正的財富自由不是擁有花不完的錢,而是建立一套“讓金錢為自己服務的消費體系”。

    首先,從價值維度上分清支出與投資的區別。每當想要“剁手”時,先問問自己,這筆錢是支出還是投資?比如,買一本書是支出,但讀完能拓展自己的視野就是投資;購買優質床墊看似奢侈,但只要它能改善睡眠質量,帶來健康收益,這筆花費就是值得的。換言之,要把消費視作資產配置,盡量讓其向投資靠攏,減少純消耗型支出。

    其次,從心理維度上警惕商家的營銷陷阱。聰明的消費者需要識破商家的營銷策略,也即突破“感性決策”。比如,面對商家提供的延展服務或者“順手加購”,消費者可嘗試“拒絕默認”,也即先取消所有附加項,再勾選自己真正需要的增量服務。

    再次,從系統維度上建立自身消費防御體系。為避免沖動消費,可以提前制定年度消費預算和重點支出領域,同時建立消費“黑名單”,例如先將超過自己消費能力的奢侈品放進黑名單中。使用記賬APP追蹤資金流向也是一個有效的方式。數據顯示,堅持記賬的人平均每年能節省15%的不必要開支。

    最后,從成長維度上持續優化自身消費決策。每月進行消費復盤,總結高價值消費和低價值消費,以便調整下月消費計劃。

    簡而言之,在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真正的財務自由不是“想買就買”,而是“該買才買”。消費者要做的是不斷積累消費智慧,確保資金流向更有價值的地方。(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秋旸)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