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綠色發展釋放增長新動能

    2025-06-26 06:19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馮虎)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綠色發展釋放增長新動能

    2025年06月26日 06:19   來源:經濟日報   本報記者 張 倩 張博雅

    主會場實現100%“綠電”供應、空調系統通過海水制冷換熱、80%服務保障車輛為新能源汽車……第十六屆夏季達沃斯論壇“含綠量”十足。在與會人士交流討論中,能源轉型、“雙碳”等也是備受關注的話題。世界經濟論壇近日發布的《2025年促進有效能源轉型》報告指出,在經歷數年緩慢推進后,全球能源轉型進程有所加速,但全球能源系統仍面臨來自氣候變化、地緣政治、經濟及技術碎片化等多方面日益增長的壓力。在此背景下,各國嘉賓齊聚論壇,共商綠色發展大計,共繪能源轉型美好未來。

    積極推動能源轉型

    2025年是《巴黎協定》達成10周年,各國積極探尋應對氣候挑戰的創新之策,能源轉型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引擎。

    沙特國際電力和水務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穆罕默德·阿布奈揚說,“沙特阿拉伯未來將是綠色能源出口的主要國家之一,我們希望在2030年前后加速綠色氫能出口,很期待與中國繼續深化合作”。

    埃及規劃、經濟發展和國際合作部部長尼婭·馬沙特介紹,埃及計劃到2030年實現42%的可再生能源轉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將帶來更多許可性融資,提升生產效率,且埃及已與沙特阿拉伯建立能源轉型合作關系,凸顯區域合作在能源轉型中的重要性。

    電力行業脫碳是全球氣候治理的核心所在。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增長15.1%,其中中國貢獻了超過60%的新增裝機,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中國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總經理龐驍剛認為,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推動能源轉型的必由之路。保持電力系統韌性是全球同行面臨的共同課題,需強化電網穩定性、靈活性以及用戶資源響應效率等。未來,電力系統運行仿真控制等先進技術也將迎來發展機遇。

    新南威爾士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兼綠色能源治理項目主任伊麗莎白·瑟本盛贊中國清潔能源技術正在引領全球綠色轉型,肯定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新能源產業鏈,為解決全球氣候危機做了諸多建設性貢獻。她還指出,未來能源合作將迎來向價值鏈上游轉移的新機遇,各國應該加強合作,更好抓住這一機會。

    攜手應對氣候變化

    能源轉型不僅被視為脫碳路徑,更被視為推動系統性變革的催化劑。它通過推動產業升級、促進生態修復和增強氣候韌性,推進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在“適應氣候變化下一步行動”主題論壇上,如何利用新的合作伙伴關系和技術創新,縮小適應氣候變化行動的差距成為焦點。長期以來,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難以兼顧的困難普遍存在,而如今,視角已從單純的氣候承諾轉向挖掘其中的經濟機會。

    劍橋大學可持續發展領導力研究所首席執行官琳賽·胡珀認為,氣候變化的直接影響,除了科學分析,還需要從商業角度進行評估。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財務特使穆罕默德·莫希爾丁提出,多邊發展銀行、金融機構可以對風險進行定價,評估氣候風險產生的負面影響和危害。他們的觀點激起了瑞士再保險集團中國區總裁、中國區再保險業務首席執行官比特·斯特雷貝爾的共鳴,“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企業對自然災害做了很多建模,但是對次生災害等方面了解不多、缺乏數據,這也說明其中有很大的商業機會,當然也有挑戰,需要確保融資到位”。

    在主題論壇結束后的間隙,麥肯錫高級合伙人杰羅尼姆告訴記者,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中國的應對舉措非常具有創新性,有很多值得歐洲學習的地方。不同地區在氣候、能源和基礎設施方面存在差異,且氣候變化形勢緊迫,迫切需要各方合作、學習并利用現有技術。

    從事氣候研究30多年的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陳德亮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有嘉賓提到歐洲需要向中國學習,中國確實有很多值得其他國家學習的地方。比如中國在應對極端天氣、自然災害方面展現出強大能力,這得益于中國政府高效的行動力,也與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息息相關。同時中國也應該向國外學習,一方面發揮政府的力量,另一方面發揮企業的力量。

    兩位參會嘉賓的隔空“對話”,也折射出互相交流、學習、支持的合作發展理念,為全球能源轉型注入韌性力量。

    開拓全球合作空間

    推動可持續發展,全球攜手共進是必然選擇。夏季達沃斯論壇作為重要的國際交流平臺,在各國分享成功經驗、推動形成長效合作機制、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如果20年前你告訴我,能源領域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將是化石能源的兩倍,我會問你是不是在開玩笑。”哥倫比亞大學歐洲研究所所長亞當·圖茲說,但是當前,一幅綠色能源的新愿景正在浮現。他向嘉賓描述自己在中國看到的畫面:源源不斷的風車轉動、光伏農場和平穩的超高速電動鐵路。他指出,“在中國的推動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出現了巨大增長,全球對‘綠色技術帶來美好生活’有了更加現實的認識”。

    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振國表示,“很榮幸看到中國的光伏產業發展為全球的能源轉型作出了貢獻,未來隆基的暢想是與全球合作伙伴攜手,讓光伏能源、清潔能源更加便利地服務大眾,讓綠色能源融入生活細微之處”。

    近年來,綠色供應鏈逐步成為評估合作伙伴的重要標準之一。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強調,“綠色發展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今年1月份,TCL科技開發的首個集團化規模的組織碳足跡分析數據平臺“碳跡賬”正式上線,為企業綠色轉型注入新動力,未來還將進一步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展現了中國企業在綠色供應鏈建設方面的積極探索。

    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多變,地緣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技術變革不斷。中國持續用中國實踐、中國方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藍圖,自身發展更顯韌性與底氣,也為全球經濟增添新的活力,為各國企業帶來更多合作機遇。在綠色發展的浪潮中,全球正凝聚共識,攜手邁向能源轉型的綠色未來。(經濟日報記者 張 倩 張博雅)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