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小手冊提升企業獲得感

    2025-07-01 06:27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馮虎)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小手冊提升企業獲得感

    2025年07月01日 06:27   來源:經濟日報   李治國

    營商環境是城市發展的生命線,是經營主體生存的土壤。一段時間以來,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舉措層出不窮,政策文件接連出臺,但一個現實問題始終存在:政策工具箱越裝越滿,企業獲得感卻有待提升。癥結何在?

    不久前,上海市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推出的“開店一件事”手冊,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鮮活樣本。這本手冊不是簡單的辦事指南,而是以用戶思維重構政企關系的創新實踐,精髓在于全周期與貼身化的深度融合:手冊以商戶的生命周期為軸,將開店歷程細分為37個關鍵環節,從開業籌備的證照“迷宮”到經營存續的合規維護,再到閉店撤離的善后事宜。每一步都如貼身指南,清晰羅列材料清單與辦理路徑。這不僅僅是一本手冊,更是政府角色的一次悄然蛻變——從管理者躬身成為商戶身旁的“開店合伙人”。

    優化營商環境,不少地方確實不遺余力,但企業還是常在迷宮般的辦事流程中撞壁。破局的關鍵點,就在于能否提升用戶思維。就以“開店一件事”手冊為例,手冊從商戶開業籌備到閉店撤離的全生命周期需求出發,將繁瑣的審批流程轉化為“傻瓜式”操作指引。可以說,優化營商環境的核心,不在于政策數量多少,而是在于能否以貼身服務讓企業感受到改革的溫度與力度。

    要使營商環境成為滋養企業成長的沃土,須讓服務貼身而行。從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維度出發,將服務貫穿從孕育到退出的完整旅程;更要讓服務“顆粒度”足夠細致,在工商年報等微小卻關鍵的節點上提供明確指引;還要以用戶思維為向導,將政策語言轉化為商戶能懂、愛看、便用的實用工具。必須將服務嵌入企業生產運營全過程,傾聽企業訴求,沉下心打磨服務細節,用政府服務的“加法”換取企業負擔的“減法”,才能最終實現市場活力的“乘法”。

    這種思維的轉變,本質上是對政府職能的重新定位——從管理者轉變為服務者,從“審批者”轉變為“合伙人”。當政府開始用企業的語言思考問題,用經營者的邏輯設計服務,改革的成效自然能被感知。須強調的是,營商環境優化不是單獨某個部門的“獨角戲”,而是政企社協同發力的“大合唱”。只有構建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社會共治的服務生態,將營商環境拓展為涵蓋政務服務、要素保障、法治環境、城市溫度的復合生態,讓企業感受到不僅是辦事快,更是好辦事,營商環境的軟實力才能轉化為生產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治國)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