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25日,武漢都會拉響防空警報,一聲聲急迫的鳴響回蕩在武漢上空,仿佛從歷史深處傳來,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這傷痛和屈辱的一天——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
武漢是中國心臟腹地和水路交通咽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1937年12月日軍攻占南京后,武漢成為中國抗日運動的中心,日軍放出狂言:“只要攻占漢口……就能支配中國。”華中重鎮武漢的攻守,成為此時中日戰爭的焦點。
1938年5月,徐州失守后,日軍更加不可一世,將兵鋒對準武漢三鎮。6月7日,日軍一部從鎮江溯江西犯,于12日占領安慶,拉開了武漢會戰的序幕。日軍為了實現所謂的“最后一擊”,不惜一切地投入“武漢攻略作戰”。當時,日軍總兵力共計34個師團和6個獨立混成旅團約90萬人,陷入中國戰場的兵力達82萬人,直接投入武漢會戰的兵力就超過40萬人。
中國軍民在武漢周邊縱橫千里的國土上正面抗擊日軍,經過4個多月的浴血奮戰,以40萬人的傷亡,粉碎了日軍迅速解決“中國事變”的企圖,激勵了全國抗戰的決心。
保衛武漢的軍民隊伍中,也活躍著不少共產黨人的身影。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展廳中張掛著一張《保衛大武漢》的曲譜,“熱血沸騰在鄱陽,火花飛迸在長江。全國發出了暴烈的吼聲……用我們無窮的威力,保衛大武漢”。不少游客駐足凝神,仿佛隨著激昂的詞曲回到了那段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難忘歲月。“1938年,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在武漢廣泛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團結社會各界愛國人士,不斷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并向國民政府獻計獻策,為保衛武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紀念館業務部工作人員熊婧潔說。
1938年6月至10月的武漢會戰,是全民族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也是全民族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給日軍以重創的一次重要戰役。當時國民政府軍委會的統計資料表明,日俘口供認定日軍每師團傷亡在40%以上,日軍華中派遣軍傷亡在12萬人左右。中國軍隊擊傷日軍艦船600余艘,擊沉40余艘,擊落日機100余架。中國軍隊雖然最終被迫棄守武漢,但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為戰略大后方的鞏固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寫下了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重要一頁。中國抗日戰爭由此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經濟日報記者 王明昊 劉月楊 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