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順、機制活,則人才聚、事業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這為進一步破除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障礙、充分釋放人才創新活力,指明了方向與路徑。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人才的創新活力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生生不息、創新發展的生命力。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哪個國家擁有人才上的優勢,哪個國家就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當前,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世界各國都在搶抓機遇,國際人才爭奪日趨白熱化。一些發達國家大量引進高水平科技人才,正是看到了人才對于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性的巨大作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環境是良好體制機制。只有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破除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流動、激勵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打造更加開放、包容、靈活的人才政策體系,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才能更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為國家在全球競爭中贏得更多主動權。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才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性支撐。沒有高質量的人才,就難以實現創新,更談不上科技引領。沒有科技現代化就沒有中國式現代化。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最大限度把廣大人才的報國情懷、奮斗精神、創新活力激發出來,加快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才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放在新時代人才工作的突出位置,制定實施《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等,大力破除人才工作體制機制障礙,人才發展環境不斷優化,人才活力進一步增強。但也要看到,當前我國人才發展體制機制依然存在一些深層次障礙。一是用人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充分。一些用人單位主觀能動性不強,對如何做好授權的“后半篇文章”下功夫不夠,沒有做到“接住用好”。有的單位雖擁有職稱自主評審權,但評價標準沒有擺脫重論文、獎項等束縛,職稱評審權下放與否區別不大。二是用人導向存在偏差。有的單位在職稱評定、人才選拔等方面,還一定程度上存在論資排輩等現象,影響用人公平。三是激勵導向作用發揮不夠,多勞多得體現得不夠充分。四是管理機制不夠靈活。一些部門和單位習慣于把人才管住,許多政策措施還是著眼于管,而在服務、支持、激勵等方面措施不多、方法不靈。五是人才評價標準不夠科學,多元評價機制尚不完善,人才分類評價推進力度不夠。此外,對人才個性化關懷不夠到位。這些問題都制約了人才活力的釋放。
實踐證明,體制機制改革是激發人才動力、構筑人才制度優勢的關鍵之策。這既是對現行人才政策的優化升級,更是對未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遠布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既要堅持問題導向,高度關注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的痛點所在,著力解決突出問題,又要著眼長遠,在選才、育才、用才上持續下功夫,進一步釋放人才活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著力做好放權松綁“減法”。人才怎么用、如何用好,用人主體最有發言權。一方面,堅持真授權、授到位。尊重用人單位意見,厘清“需要”和“實際”,堅持試點先行,強化規劃、指導、協調、服務、督導,并逐步擴大突破范圍,實現精準賦權,推動用人單位可自主決定的事項全部自主決定。另一方面,確保接得住、用得好。壓實用人單位主體責任,厘清權責邊界,確保對下放的權力能接住、用得好,推動制度優勢轉化為人才效能。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采用全新的管理機制,堅持做什么研究課題由科研人員自己說了算,人員招聘不受編制限制,推動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在多個重大領域取得重要成果。
著力做好激勵賦能“乘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核心在“用”。一方面,完善公平競爭機制。在重要項目課題、技術攻關中推行“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模式,打破論資排輩、人情關系、利益捆綁等桎梏,讓有能力的人挑頭干,做到“誰有本事誰上”“誰能干成獎誰”,為人才搭建實現自身價值的平臺。另一方面,完善正向激勵機制。持續優化人才的薪酬、福利待遇、獎勵制度,建立體現崗位價值、能力素質、業績貢獻的薪酬體系。賦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大的收入分配自主權,在科研人員中開展多種形式的中長期激勵。
著力做好破除機制障礙“除法”。障礙不除,發展不順;常規不破,大才難求。一方面,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傾向,提供有溫度的管理方式。推動科研經費管理改革,推廣“負面清單+包干制”管理制度,推行有利于人才創新的經費管理、使用、審計方式,充分尊重智力勞動價值和科研規律。另一方面,推行精細化人才評價。樹牢破“五唯”導向,完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堅持以“用”為主,在現有的政策框架下,建立適合自身發展和人才特點的科學評價體系。
著力做好關愛人才“加法”。要重視人文關懷、情感交流,落實好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制度,注重從人才身邊事、貼心事、具體事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從住房、入學、就醫等“關鍵小事”破題,打通人才服務“最后一公里”,著力解除各類人才的后顧之憂,提供精細化服務,提升其幸福感和歸屬感。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秦 健 作者系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共河南省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