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收官之年,中國經濟“半年報”備受關注。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超66萬億元,同比增長5.3%,中國經濟頂住壓力,在“穩”的基礎上繼續向著高質量發展“進”。
打開中國經濟“半年報”,有三個關鍵詞值得關注。
從“難”中看信心和定力。
當前,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性上升,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嚴重損害國際經貿秩序,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負面影響。面對困難挑戰增多的復雜局面,我國堅持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斗爭,打出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組合拳,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各種不確定性。
近期,世界銀行、經合組織(OECD)分別將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下調0.4個和0.2個百分點,而對中國經濟增長預測維持總體穩定,中國經濟成為推進世界經濟的“穩定源”、共享發展機遇的“引力場”。隨著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持續落地見效,我國發展活力將不斷釋放,市場信心將穩步提升,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將進一步鞏固和增強。
從“穩”中看韌性和潛力。
一季度GDP同比增長5.4%,二季度增長5.2%,上半年增長5.3%,均高于5%左右的年度預期目標,中國經濟“穩”的基本盤繼續夯實。在二季度以來國際形勢急劇變化、外部壓力明顯加大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以如此大的體量保持這樣的增速,來之不易、彌足珍貴,充分展現了韌性與潛力。
我國擁有超大規模且極具增長潛力的國內市場,內需始終是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和穩定錨。今年以來,我國加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上半年內需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8.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0%,比一季度加快0.4個百分點。同時,我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上半年外貿進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連續7個季度保持同比增長。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變,超大規模市場和完整產業體系優勢不會變,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政策方向不會變。宏觀政策還留有不少“后手”,將繼續為經濟穩定運行發揮有力支撐。
從“新”中看動力和活力。
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深層動力,源自于向新向上的不懈追求。我國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不動搖,大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傳統產業持續轉型升級,新質生產力這一“關鍵變量”的作用日益凸顯。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5%,3D打印設備、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3.1%、36.2%、35.6%。
發展環境越是嚴峻復雜,越要向深化改革要動力。今年以來,民營經濟促進法出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開展市場準入壁壘清理整治行動、深入推進招投標改革……一系列改革舉措不斷落地,激發經濟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行至年中,承上啟下。答好2025年“下半程”發展考卷,事關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如期實現,事關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和“十五五”規劃良好開局。當前,外部環境仍然復雜多變,我國經濟運行基礎還需要鞏固。正視困難、堅定信心,保持定力、激發活力,鉚足干勁、狠抓落實,中國經濟將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行穩致遠。
記者: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