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7月16日舉辦的第187期“經濟每月談”活動上,與會專家指出,上半年中國經濟總體平穩運行、穩中向好,在應對風險挑戰中顯現出強勁韌性。中國經濟具備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基礎和條件,下半年有望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當前,外部環境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地緣政治動蕩加劇,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減弱。我國經濟處于新舊動能轉換期,傳統產業增勢減弱,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新興產業仍在成長。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在這樣的背景下,上半年經濟實現5.3%的增長,表明中國經濟韌性持續增強,也為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奠定了較好基礎。
透過2025年中國經濟“半年報”,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張宇賢同樣認為,上半年中國經濟頂住壓力,展現出極強的韌性和活力。他表示,上半年經濟整體平穩較快發展,呈現生產增強、消費回暖、出口強勁、質量提升、民生改善的特點。“從我們的調研情況來看,企業層面的積極應對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上半年經濟數據中,消費數據是一大亮點。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4.55萬億元,同比增長5%。未來消費加快增長的趨勢能否延續?中國銀行研究院副院長周景彤說,下半年我國消費增長具備很大潛力和有利條件,但增速要維持上半年水平存在一定的難度。他分析,下半年消費增長的支撐主要來自政策的進一步加碼顯效、服務消費潛力的釋放以及消費環境和預期的顯著改善。當前,居民消費信心、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專家指出,下半年中國經濟穩定增長和高質量發展是有支撐的。但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仍需加力鞏固。
王一鳴分析,下半年經濟運行仍面臨一定壓力:一是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仍然較大,二是國內需求不足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三是房地產市場尚未完全止跌回穩,四是物價水平持續走低。
為持續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張宇賢認為,下半年政策設計層面要做好四方面工作:增長型政策要預研儲備,不斷完善穩就業穩經濟的政策工具箱,確保必要時能夠及時出臺實施;改革型政策要加快落地,加快完善“反內卷”的體制機制,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等;開放型政策要縱深推進,特別是要以服務業擴大開放為重點,推動互聯網、文化等領域有序開放,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穩定型政策要更加有力,涉及就業和民生保障的政策要加大力度,兜牢發展的底線。(記者馬常艷)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