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8月19日電(記者趙彩琳、丁怡全)在云南師范大學一二·一西南聯大校區內,暖黃色外墻、朱紅色窗框的西南聯大博物館格外醒目。這座依照梁思成、林徽因當年規劃的西南聯大圖書館復原的建筑,每天都迎來絡繹不絕的參觀者。
“今天的參觀是給兒子的一堂愛國教育課。”來自陜西的李先生帶著妻子和6歲兒子,專門來參觀西南聯大博物館。

7月31日,游客在參觀西南聯大舊址。新華社記者 趙彩琳 攝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中華民族陷入危亡之際。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師生懷揣著“教育救國”信念,先南遷長沙合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不久長沙危急,三校師生繼續西遷至昆明,于1938年在昆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開啟了在戰火中弦歌不輟的辦學歷程。

這是西南聯大學生在上課(翻拍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彼時辦學條件極為簡陋。土坯墻、鐵皮頂的教室里,一到雨天,雨點敲打鐵皮聲響便蓋過教授講課聲,師生們卻能苦中作樂,上演“停課賞雨”的豁達;面對日軍戰機頻繁轟炸,“跑警報”成了家常便飯,但警報一解除,師生們便立刻返回校園,繼續上課、研究;茅草頂的宿舍、用廢汽油箱疊架起來的書架……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聯大師生始終堅守著“剛毅堅卓”的校訓精神,用“讀書救國”踐行救亡圖存使命。

在西南聯大舊址上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原教室(7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彩琳 攝
在博物館的史料里,能看到當年聯大師生以多種形式投身抗戰:1100余人從軍報國,奔赴抗日前線;400多名外文系學生擔任軍事翻譯;工學院增設《兵工學》《要塞建筑》等戰時課程,培養軍事技術人才;師生開展抗戰宣傳、募集捐款、代寫士兵家書。

西南聯大學生在做實驗(翻拍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西南聯大在滇八年間,先后有8000人左右就讀,其中有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2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70多位院士、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以及大批蜚聲中外的杰出人才,鑄就了中外高等教育史上的不朽豐碑。
“他們就像歷史的一束光,給你參照和指引。”西南聯大博物館館長李紅英曾這樣形容那群穿越烽火的師生。
2000年,李紅英剛到西南聯大舊址工作時,這里建有一二·一運動紀念館、西南聯大校史陳列室,全年參觀人數僅2000人左右。保存的檔案寥寥可數,這和西南聯大的宏大歷史敘事相比,實在顯得簡陋。
她用一年時間整理相關資料,并積極聯系健在的聯大校友,傾聽他們的故事,搜集照片、信件、回憶錄等。
“他們學識淵博,對事業充滿熱愛,卻對當年經歷的苦難輕描淡寫。”李紅英說,她對聯大人的情感從最初的景仰變為震撼。
如何讓這種精神具象化,如何讓歷史活下來?一張偶然發現的圖紙點亮了方向。李紅英在整理挖掘資料過程中,征集到了梁思成、林徽因當年規劃、由西南聯大工程組手繪的聯大校舍規劃圖。2018年,一座依據圖紙規劃原貌復原的西南聯大圖書館拔地而起,并作為聯大的博物館完成陳列布展,和復原的兩間聯大教室一起,讓聯大的歷史走進更多人視野。
通過10余年的收集、整理,博物館館藏不斷豐富。5000余張照片、上萬件實物……無聲述說著西南聯大在烽煙中的堅守。2024年,博物館全年參觀人數達123.53萬人。
今年26歲的王馨在博物館做講解工作已有8年。給小朋友講“停課賞雨”時,常常引導他們對比自己的教室;給青少年會講鄧稼先的故事,激發他們的科學報國熱情……當參觀接近尾聲,西南聯大老校友唱校歌的視頻播放時,不少人熱淚盈眶。
汪曾祺在《我在西南聯大的日子里》回憶,“那時聯大女生在藍色陰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紅毛衣成了一種風氣。”如今,不少女性參觀者也喜歡穿著當時流行的服裝拍照,像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泡茶館”學習曾是西南聯大學生的一大特色。如今每天下午閉館后,有的參觀者走進博物館對面的西南聯大茶館里,像當年的學生一樣,點一壺茶,取一本書,泡上一陣子,在茶香書香里,試圖貼近那段不平凡的歲月。
西南聯大的精神血脈,正在新時代延續。在聯大舊址內創立的西南聯合研究生院已辦學3年。這所由云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云南師范大學攜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共建的研究生院,匯聚6所學校的394名優秀導師,現開設23個博士專業、17個碩士專業,在籍碩博生1840名,成為傳承西南聯大精神的高地。
“這是一所沒有‘大門’的大學。”西南聯合研究生院綜合部負責人常志偉介紹,在這里,學生們能共享多所高校的資源,接受雙導師指導,更有機會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交流學習。
在西南聯大舊址,聯大校歌時時回響,傳遞著跨越80余載的精神圖騰,依然在新時代的晴空下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