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抬頭蔓延,各種沖突和動蕩層出不窮,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個別國家頻繁退出國際合作機制與平臺,全球治理體系出現失序、失靈的現象。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極具包容性的全球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不僅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及新領域合作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而且以其獨特的實踐邏輯與治理效能,為全球發展勾勒新愿景、開辟新空間。
從“硬聯通”的角度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破解全球治理赤字,通過提升廣大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發展水平,打破全球經濟治理的結構性障礙與關鍵性瓶頸。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11萬列,打通了亞歐大陸的大動脈,成為保障亞歐各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生命通道”,有力對沖了貿易壁壘下的全球治理失靈。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緬甸皎漂港等重要港口的建設,正在重塑世界海運格局,顯著提升了區域物流效率與全球貿易網絡的韌性。雅萬高鐵、蒙內鐵路、亞吉鐵路、匈塞鐵路、中老鐵路等跨區域骨干通道建設,成為激活區域經濟、改善民生福祉的關鍵杠桿。共建“一帶一路”以設施聯通為先行突破口,精準聚焦全球治理的基礎設施建設缺口,以“要致富、先修路”的中國智慧,有效降低區域間商品交易、流通成本,釋放被地理隔絕束縛的發展潛能,為彌合全球發展鴻溝、實現更具包容性的全球經濟治理奠定了堅實物理基礎。
從“軟聯通”的角度看,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創新了規則供給,優化國際貿易和金融投資等機制、標準與理念,致力于打造更加公正、高效、適配多元需求的全球治理規則。不僅推動我國與各國之間的規劃協調、標準互認、理念創新,而且增強了共建國家在全球博弈復雜挑戰中的適應性與承受力,各行為體對全球治理規則和互動方式的塑造能力也大為增強。中歐班列促進了共建國家在通關、檢疫等環節的規則協調與程序簡化。諸多重大基建項目的建成破除了雙邊、多邊運輸協定以及軌距標準等障礙,為跨國規則兼容提供有益借鑒。在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理念引領下,我國主導或參與制定的水電、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國際標準被廣泛應用,助力應對氣候變化與推廣綠色治理規則。我國主建的全球100多個產業園區,強調平等基礎上的利益交匯和共同參與中的利益分享,引導企業在實現自身利益、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兼顧東道國本地利益,形成新的合作優勢。
從“心聯通”的角度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重塑發展范式,引發對發展本質的重新定義與路徑探索,賦能各國國內治理,為解決全球治理的深層次矛盾提供新視角新方法。越來越多“小而美”民生工程注重滿足更接地氣的民生普惠需求,提升了共建國家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例如,“萬村通”項目為非洲上萬個偏遠村莊接入衛星電視,為當地人更好地了解世界、開拓視野提供了平臺;我國菌草技術已推廣至107個國家,幫助農民快速投入菌菇、畜牧等具備更高附加值的產業;與30個國家合作共建34個魯班工坊等境外辦學品牌,在上百個國家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與科技合作,致力于培育本土人才、提升其自主發展能力。亞投行、絲路基金為數百個項目提供多元化融資選擇,與傳統國際金融機構形成互補,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符合其發展階段和需求的融資選項,豐富了全球發展融資的治理工具箱。
共建“一帶一路”對提升和完善全球治理的貢獻有目共睹,不僅顯著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激活區域經濟合作潛力,而且創新規則協調與標準互認機制,推動發展理念的革新。還要看到,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共建“一帶一路”仍面臨一些困難與挑戰。例如,部分“硬聯通”項目需對地緣政治和債務風險進行更精細化管控,諸多“軟聯通”的規則協調與標準互認仍需進一步拓展等。盡管如此,面對不確定性顯著增強的外部環境,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確定性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是一條條穿越大陸的鐵路、一個個煥發生機的港口,更蘊含著關于如何實現更有效、更包容、更可持續全球治理的東方智慧。
(作者王 文 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全球領導力學院院長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