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募基金機構掀起自購熱。萬得數據顯示,截至8月21日,今年已有超130家公募基金公司啟動自購,自購總額超50億元。其中,權益類基金產品的自購金額占據較大比例,尤其是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公募基金自購熱是政策引導、市場估值修復與行業轉型的共振結果,不僅體現了基金公司對自身投研能力和市場前景的信心,也通過利益綁定增強了投資者的信任。
公募機構自購熱離不開政策的有力引導。中國證監會5月7日發布《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鼓勵自購旗下權益類基金規模,并明確提出,將3年以上中長期業績、自購旗下權益類基金規模、投資行為穩定性、權益投資增長規模等指標的加分幅度在現有基礎上提升50%。
市場信心提升也是推動機構開展自購的重要動力。進入下半年,A股回暖向好勢頭愈發明顯,上證指數持續震蕩上漲。多家基金機構表示,自購旗下權益類基金是基于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信心。從估值角度看,我國股市當前的投資性價比優勢依然較為突出。萬得數據顯示,截至8月21日,滬深300指數、恒生指數市盈率分別為13.73倍、11.46倍,均低于標普500(28.15倍)、日經225(19.56倍)等主要成熟市場股指。綜合來看,中國股市處于全球市場的“估值洼地”,為長期投資者提供了布局良機。
在此背景下,權益類基金具有長期配置價值,尤其在市場估值低位時布局,長期收益空間更大。其以股票、股票型基金等權益類資產為主要投資標的,通過專業團隊跟蹤市場,分享企業成長紅利,具有高波動性、長期收益潛力突出、與宏觀經濟關聯度高等特征。
“當前自購熱既是政策與市場的共振,也是行業轉型的必然選擇。自購能夠強化投資者與基金管理人利益一致性,為資本市場注入長期穩定性。”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認為,從短期看,自購熱為市場注入流動性,提振情緒。公募基金作為“穩定器”,通過自購緩解拋壓、修復估值,尤其在經濟復蘇預期增強的背景下,有助于吸引長期資金入市。從長期看,自購熱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自購倒逼基金公司聚焦投研能力,減少短期投機,強化與投資者的長期信任,助力A股從“估值修復”邁向“價值發現”。
業內人士提示,對于當前公募機構自購熱,投資者需理性看待。“自購是積極信號,但非絕對保證。”田利輝表示,部分機構自購可能帶有營銷屬性,投資者需要結合產品底層邏輯、基金經理能力與持倉結構綜合判斷。例如,大額自購且鎖定周期較長的基金更值得參考,而短期一次性自購基金則需警惕風格漂移或資源傾斜不足的風險。總的來說,投資者應保持獨立思考,避免盲目跟風,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爭取把握結構性機會。(經濟日報記者 趙東宇 馬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