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如何對拖延說不

    2025-08-23 06:36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符仲明)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如何對拖延說不

    2025年08月23日 06:36   來源:經濟日報   姚亞寧

    “刷會兒視頻再弄”“看會兒手機就寫”“先歇會兒再干”……你是不是會經常這么想?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無論是學生、打工人還是自由職業者,仿佛都難逃,Deadline(截止日期)臨近才會按下工作加速鍵。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拖延更像是我們與自己進行的一場時間博弈。行為經濟學中有個概念叫“雙曲貼現”或“非理性折現”。簡單說,就是大腦天生偏愛“現在就要”,對未來的獎勵卻習慣性打折。眼前的快樂像色彩鮮艷的糖果,無比誘人;未來的收益則像遠處的風景,模糊不清。正是這種非理性的時間貼現率,讓我們常常作出偏向即時的選擇。

    面對堆積如山的工作材料,手機屏幕倏地一亮,仿佛在說:“快看我!點開就有趣事。”大腦瞬間給這份即時快感打了高分。而“完成工作后的輕松感”“職業的成就感”這些未來收益,都在不經意間被自動打了折扣。躺在沙發上,看著信心滿滿定下的健身計劃,依舊貪戀“再躺一會兒”的舒適感。生活中,我們總是高估“此刻爽一下”的即時滿足,低估“未來會更好”的延遲滿足,一次次向眼前的誘惑投降。

    人們常把拖延歸咎于懶、意志力薄弱或追求完美,其實拖延是大腦逃避情緒壓力的權宜之計:通過拖延,大腦也暫時逃避了啟動或執行任務帶來的焦慮、壓力、自我懷疑等負效應。比如,面對一個復雜燒腦的方案,大腦拉響壓力警報,這時,回復幾封簡單郵件,暫時屏蔽啟動復雜任務的高昂情緒成本,顯得格外劃算。

    拖延者還容易掉入兩個思維陷阱。一是過度樂觀預測。“寫篇文章?三天搞定!”低估了任務難度,臨近截稿日期才發現時間根本不夠用。二是沉沒成本謬誤。“反正玩都玩了,現在開始工作也來不及了,不如再玩一會兒……”為了逃避承認自己浪費時間,反而繼續拖延,投入更多無效時間,造成更大損失。

    身處注意力經濟時代,外部環境也在誘惑我們拖延。短視頻、社交媒體等用精準算法和即時多巴胺反饋,瘋狂搶奪用戶注意力。

    面對與拖延的博弈,我們能做些什么?一是把大項目拆解成“最小可執行單元”:從“寫報告”到“打開文檔寫100個字”,啟動成本驟降,情緒壓力小了,更容易開始;二是隔離誘惑源:工作學習時,物理隔離手機或者其他誘惑;三是利用“兩分鐘法則”:如果一件事兩分鐘內能搞定,就立刻去做,不讓瑣碎小事堆積成啟動的心理障礙。

    拖延,并非簡單的懶惰。理解其背后邏輯,不是為了給拖延找借口,而是為了更好地認識它、了解它,在這場與時間的博弈中占據主動,讓行動力戰勝誘惑,實現更高效的自我管理。畢竟,現在少拖延一分,未來便多一分從容和可能。(作者:姚亞寧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