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美食為媒促消費

    2025-08-23 06:41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符仲明)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美食為媒促消費

    2025年08月23日 06:41   來源:經濟日報   本報記者 耿丹丹

    椒麻雞、馕坑肉、油糕、炒米粉……走進2025新疆舌尖上的絲綢之路美食節會場,各色美食香氣四溢,仿佛一場味蕾的狂歡。萬人免費吃、無人機送餐、民間技藝展演等活動,讓會場人頭攢動的同時,也讓不少食客大快朵頤。

    8月16日,“2025新疆舌尖上的絲綢之路美食節暨昌吉州美食文化旅游節”開幕,這場以美食為媒、文化為魂、旅游為體的盛會,通過品美食、促交流、話合作,已成為展示新疆絲綢之路美食風采和民俗魅力,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交流合作的舞臺。

    美食節期間,新疆的特色餐飲企業摩拳擦掌,紛紛展示看家美食。新疆樓蘭秘烤在展臺上提供免費烤肉,吸引了眾多消費者前去品嘗。新疆樓蘭秘烤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運營總監楊明利告訴記者,美食節是展示新疆美食的窗口,作為新疆的“網紅餐廳”,來參加美食節,主要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新疆美食。“我們也希望更多的餐飲企業集聚起來,做好美食經濟。”楊明利說。

    美食品鑒、美食文化、美食交流,此次美食節上,還包含了美食展覽評選、文化展演、烹飪比賽、商貿洽談等24項活動。

    美食節期間舉行的“2025絲綢之路美食名廚排名賽”,吸引了絲綢之路沿線部分城市及國家的頂尖廚師參與。比賽中,選手們圍繞燒(烘)烤類和中餐烹飪類兩大項目展開技藝對決,生動詮釋了絲綢之路飲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來自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參賽選手焦峰憑借手抓全羊宴、“一掌定乾坤”、瓦罐散飯3道特色菜獲得了“2025絲綢之路美食名廚排名賽”一等獎。“這3道菜品不僅展現了新疆風味,還融合了其他地方的美食文化元素。”焦峰不僅是一名出色的廚師,還是昌吉市“西部努爾”牛肉面品牌的創始人。

    “2019年9月開了第一家店,到現在已經有70多家分店,另外在烏茲別克斯坦還有一家店。”焦峰說,真材實料和地道的地方風味,讓他的餐飲品牌越做越大。“美食節是我們打響品牌的重要窗口。”焦峰說,第一屆美食節他們就入選了新疆美食之最。此次美食節更是帶來了今年新推出的手抓肉、炒面等特色美食,期待能打響更多特色美食品牌。

    除了特色美食品鑒,美食節期間,農副產品展銷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來,番茄、糧油、葡萄酒、鷹嘴豆、乳制品、肉制品等琳瑯滿目。

    一家速食包裝的手工拉條子展臺上,不少消費者競相購買。展臺負責人張治國介紹,這是他們第三次參加美食節,帶了15種產品參展,手工拉條子是今年的新品。“我們的面條主打純手工,目前在線上銷售非常好。”張治國說,憑借優質的新疆小麥,他們生產的面食產品已經打開了疆外市場,并且成功入駐商超,商超的年銷售額約600萬元。

    據悉,此次美食節形成“1主2分+全域聯動”格局,主會場新疆農業博覽園活動于8月15日至21日舉辦,總體活動將持續至9月中旬,覆蓋昌吉市小吃街、庭州生態綠谷2個分會場及各縣市惠民街市。昌吉州各縣市圍繞文藝嘉年華、藝術鑒賞季、文旅探秘行、體育競技匯和文博展覽月五大類型,聯動開展30項配套活動。

    此次昌吉市主會場設立在昌吉小吃街,分會場在昌吉市人民公園,設立美食專區、引流專區和交流專區,策劃昌吉美食展、特色文創展、民間才藝秀等6個系列活動。

    昌吉小吃街美食羅列,熱鬧非凡,上百種名優特小吃和特色菜肴吸引了疆內外游客駐足打卡消費。烏魯木齊市民趙麗說:“我們專程來買油炸糕,希望游客們也不要錯過昌吉美食。”

    夜間經濟也在美食節期間同步升級。主會場、分會場夜游專線巴士串聯起夜間美食市集與民俗表演,讓“舌尖上的夜昌吉”成為新亮點。同時,惠民政策進一步加力,游客憑景區門票可享餐飲住宿折扣,4A級以上旅游景區專設“開心油糕”免費品鑒點;“樂享美食游昌吉”消費券覆蓋餐飲、住宿、購物等領域,重點餐飲企業8折優惠與外賣配送費半價補貼直接惠及群眾。

    昌吉州州長鄭敏介紹,近年來,昌吉州積極推進“美食+產業”融合發展,推出“樂享美食游昌吉”等一系列旅游精品線路,“昌吉味道”已成為文化交流、產業富民的生動載體。“昌吉州以美食為媒,誠邀四海賓朋,了解昌吉、走進昌吉,共享機遇、共謀發展、共贏未來。”(經濟日報記者 耿丹丹)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