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常常被形容為國際貿易中的“閘門”——放寬一點,整個國際市場的“水系”就會流暢;收緊一些,滯澀感頓起。每一次關稅調整,背后都牽動著工廠的生產線、農田的收成以及千千萬萬名消費者的錢包。
盡管關稅談判的結果最終表現為數字,但談判的過程卻經常存在一些非常微妙的細節。畢竟,關稅不只事關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也牽涉各國的政治、外交乃至心理層面的博弈,指望著拿出一張紙來、大家一起算算賬是不行的,談判桌上的每一次沉默、每一次目光交匯,背后都有深意。
現代關稅的談判可以追溯到1947年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自從那一天起,關稅談判幾乎伴隨了現代國際貿易的全部歷程,也留下了無數著名的外交瞬間。
最先“出圈”的是20世紀70年代的東京回合談判。作為關稅與貿易談判史上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談判之一,東京回合談判留下了不少直到今天仍被圈里人時常提起的名場面。
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餐巾紙協議”。據說,東京回合談判因為異常艱難而經常持續到深夜,一邊吃夜宵一邊繼續爭吵是大家的工作常態。有一次,美日兩國談判代表從會場一路爭論到餐廳里。僵持中,一位美方代表順手在餐巾紙上寫下幾個數字和條款,日方代表看過后微微點頭,一張“餐巾紙協議”就這樣達成了。
這一幕與經濟學中著名的“拉弗曲線”的誕生過程神相似。1974年12月的一天,一群美國人在首都華盛頓一家名叫“雙洲”的餐廳里聚餐。在當晚參加聚會的人中,有多位白宮高官。據在場的人回憶,當大家談到福特總統遏制通脹和助推經濟脫困的計劃時,一位名叫拉弗的年輕小伙子從口袋里掏出一支圓珠筆,隨手在餐巾紙上畫了幾條曲線,用來說明稅率和經濟增長的關系。當時,這條曲線并未引起人們的太多注意,直到幾年之后才引起第40任美國總統里根的關注,成為“里根經濟學”的主要理論依據。這條曲線就是著名的“拉弗曲線”,而拉弗本人也因為這幾條留在餐巾紙上的曲線而一舉成名。
同期,還有一個著名的外交瞬間叫作“去東京塔吧”。據資料記載,東京回合談判因為參與國家眾多、涉及議題甚廣,因而談判場上總是唇槍舌劍。每到劍拔弩張之時,主持人總是需要出面叫停,或者轉換一下話題,調節一下氣氛。而當時的主持人經常說的一句話是“Let's go to Tokyo Tower”,意思是“散了吧,我們去東京塔上吹吹風”。后來,這也成了談判代表們的散會“暗號”。
關稅談判史上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20世紀末的烏拉圭回合談判。從1986年9月啟動至1994年4月最終簽署協議,整個烏拉圭回合談判歷時8年之久,因而被圈里人戲稱為“國際貿易史上最長的馬拉松”。有談判代表半開玩笑地說:“我來時頭發是黑的,現在全白了。”
烏拉圭回合談判幾乎可以算作國際關貿規則體系自建立以來最深刻的一次重構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雛形正是在這場“馬拉松”中逐漸形成,其談判難度和復雜程度可想而知。
為打破僵局,時任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總干事阿瑟·鄧克爾采取了“綠房間談判(Green Room Meetings)”策略,邀請少數關鍵經濟體的代表進入一間并不寬敞的會議室,集中討論最具爭議的問題。這種“小圈子”閉門協商的做法在當時頗具爭議,但事實證明,它確實有效幫助談判走出了僵局,實現了突破。后來的學者們普遍認可,“綠房間談判”是國際關稅與貿易談判史上的一個標志性場景。后來,WTO對其進行了官方說明,該策略也沿用至今。
進入21世紀,關稅的角色依舊重要,但其“劇情”更加復雜。尤其是最近幾年,關稅稅率起起落落,談判過程一波三折,無數國家、產業、企業都受到其影響,多個行業的產業鏈因此受損。
8月7日,美國實施的新一輪“對等關稅”正式生效。美國針對其所列清單內69個國家及地區的進口商品征收10%至41%不等的所謂“對等關稅”,未被列入此番上調名單的國家和地區,則繼續沿用此前10%的“對等關稅”稅率。
據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Yale Budget Lab)估算,截至7月31日,美國進口商品平均有效關稅稅率達到18.3%,創1934年以來的91年新高,這將導致美國家庭今年平均支出增加2400美元。若新一輪“對等關稅”繼續實施,電子產品在未來2年至3年的價格將上漲約18.2%,服飾等消費品短期內預計上漲約40%。
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美國7月關稅收入攀升至280億美元,較去年7月激增273%,創下月度新高。然而,關稅單一收入來源的激增難以扭轉其當月整體財政赤字擴大的局面。而且,美國投資銀行高盛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美國關稅成本的三分之二將由其本國消費者承擔。目前,美國家用電器和計算機設備的零售價格已較此前大幅上漲。同時,一些沒有受到關稅政策影響的美國國內生產商也順勢提高了產品價格,并從中牟利。可以說,美國目前的關稅政策影響的不僅是國際貿易秩序,更是每一位消費者的切身利益,這其中也包括其本國公民。
隨著各國不得不與美國展開關稅談判,最近,“餐巾紙協議”又有了新含義。就歐盟此前與美國達成的頗具爭議的貿易協議,不少專家學者認為,其內容不清、執行困難,給今后歐美貿易摩擦埋下了隱患。在美國韓禮士基金會貿易政策負責人德博拉·埃爾姆斯看來,這份歐美貿易協議的耐久性“可能和餐巾紙差不多”,其“內容模糊程度”也如同“隨手寫在餐巾紙上的字跡一般”。
關稅談判既是一門“技術活”,也是一場“耐力賽”。它需要深厚的專業知識來精確測算關稅表的每一個百分點,也需要談判桌上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在餐巾紙上寫下的,是跨越制度與文化的協調;在綠房間里交換的,是政治智慧與現實考量。
不過,與冷戰后的多邊談判格局不同,如今關稅談判的肇因和影響大相徑庭。一方面,美國一些人今年掀起的關稅之爭,本質上是“美國得病讓世界吃藥”思路的體現,再精致的細節也無法掩飾這一錯誤的初衷。另一方面,這次談判范圍之大、影響之廣前所未有,不僅關乎國際經濟運行的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各國產業的戰略布局,還與技術標準、可持續發展、數字貿易等新議題交織在一起。而當代國際經濟秩序的版圖,就在這反反復復的拉鋸中呈現出動態的樣貌。(作者:李建坤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