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守住醫療科普專業底線

    2025-08-24 06:18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王炬鵬)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守住醫療科普專業底線

    2025年08月24日 06:18   來源:經濟日報   韓培濤

    “相信我!99%的人都不知道這種療法”“三甲醫院都不會告訴你的真相”……在網絡平臺上,這樣的標題并不鮮見。一些被MCN機構批量“孵化”的“網紅醫生”打著科普旗號大肆兜售產品。醫療科普本應惠及大眾,卻在商業流量裹挾下走樣變形。

    這類偽科普正在造成多重危害:誤導患者輕信不實信息,可能延誤最佳診療時機;侵蝕醫療公信力,以牟利為目的的營銷內容削弱公眾對專業醫療體系的信任;擾亂健康傳播生態,優質科普內容被虛假信息擠壓。

    亂象背后,既有利益驅動,也有監管缺位。部分機構把醫生身份包裝成“吸睛標簽”,科普內容迎合算法偏好,標題聳動、劇情虛構,科學與專業反而靠邊站。平臺審核流于形式,把執業證照當作“免責符”,未能攔截虛假內容。公眾對健康信息需求強烈,卻缺乏辨別能力,尤其是老年群體更容易被誤導。

    中央網信辦、國家衛健委等部門已劃出“嚴禁無資質賬號生產發布專業醫療科普內容”“嚴禁違規變相發布廣告”的紅線,這是正本清源的一劑良方。下一步,應細化配套措施,建立“黑名單”制度,提高違法成本,從嚴查處違規行為,形成有效震懾。

    平臺是科普信息的第一道閘口,應前移審核關口,嚴格核實醫師資質。要加大對虛假內容的清理力度,改進推薦算法,擴大優質科普觸達率,讓科學內容獲得更多流量。

    醫療機構應將網絡行為納入醫德醫風考核,嚴禁醫生參與虛假營銷。行業組織也應發揮作用,樹立典型,通報案例,讓守規者受到尊重,讓違規者付出代價。公眾遇到疾病問題,應優先咨詢正規醫院醫生,而不是輕信“馬上見效”的偏方廣告。

    醫療科普關乎民生福祉,不容商業逐利綁架。只有多方合力,共同織密健康信息防護網,才能讓科普回歸科學與公益。(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韓培濤)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