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
西部某地多年前推進城郊一片區域商業開發時,由于周邊配套不健全,房地產開發商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地方政府負責人口頭表示,后期會將附近的其他地塊以較低價格“搭售”,以吸引投資者。后經溝通協調,當地一家開發商籌資建起大型商業綜合體,帶動周邊發展漸趨成熟,可此前承諾的“搭售”一直沒有實現。該地政府表示,相關地塊如今的市場參考價已經是以前的好幾倍,且按照新規定必須走“招拍掛”程序。而企業表示當年為地方政府分了憂、省了心,地價上升是因拖延所致,仍要求按當年的價格兌現。雙方各執一詞,影響了后續合作。
政商關系既有順暢溝通、支持合作,也可能會有矛盾分歧。尤其是時間一長,或者對接人改變,或者政策調整,此前期待的皆大歡喜,就可能變成互相指責、互相埋怨。處理起來頗費周章,如解決不好還容易衍生出新的問題。因此既要杜絕“新官不理舊賬”,也不能急于求成,而應互相體諒、具體分析,探尋合情合理合法、互相都能接受的解決之道。
一方面,要認真梳理相關問題尤其是涉及政府自身問題的來龍去脈,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尊重企業作出的貢獻,照顧企業的實際難處,深入一線摸清實情、找準癥結,努力做到有回音、有下文、有方案。另一方面,解決起來要立足現實基礎,符合當前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更多依靠改革創新的辦法,且所提舉措要有可行性,禁得住時間檢驗,避免造成新的不公平。
近年來,為激發廣大經營主體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積極性,各地面對面聽取企業訴求和反映的問題,想方設法加以協調解決,幫助它們減少包袱、輕裝上陣、增強活力,共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探索了不少可操作路徑。比如,寧夏深化“企業紓困幫扶專項行動”,完善企業幫扶機制和政企溝通機制,要求自治區、市、縣政府主要負責人至少每半年召開一次企業家懇談會或集中辦公會,深入調研掌握真實情況,及時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問題。據統計,今年以來,寧夏企業的平均用電成本降低4.6%,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率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民企中標率環比提高1.3個百分點,涉企行政檢查同比減少32%。
在解決存量問題的同時,要舉一反三,查找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辨證施治,進而減少增量問題的產生。政府應該帶頭重信守諾,不畫大餅,出臺政策、推進工作前認真謀劃,反復斟酌權衡利弊。不尚空談,力求說到做到、有始有終,因種種原因做不到也要充分解釋、爭取理解,并在相應范圍內考慮企業的實際難處,在穩市場、穩就業、穩預期等方面持續釋放正能量。要規范涉企行為,高效便捷服務,科學精準保障各類生產經營要素,支持廣大企業和企業家大顯身手。民營企業也應合法合規經營,少走“捷徑”,多從自身苦練內功,聚焦品質、效益,不斷提升競爭力。
總之,要在為企業紓困解難的同時持續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既充分發揮各自作用,做到坦蕩真誠,又精準定位各自角色,做到清清爽爽,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有機結合。
經濟日報記者楊開新于銀川
2025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