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張掖甘州區合黎山區的“綠電長廊”。楊永偉攝 (中經視覺)
近期,全國首個數據中心源網荷儲一體化綠電直供項目——烏蘭察布數據中心低碳算力基地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正式投運。該項目通過風光發電、智能輸電、并網直供和儲能調峰等系統協同運行,實現了清潔能源與數據中心的直接供能對接。
這是內蒙古構建“東數西算”綠色算力樞紐取得的重要突破,也是數字經濟時代算力和電力正在形成相互支撐、協同發展新態勢的縮影。專家表示,算電協同已從政策倡導加速轉化為產業實踐,催生多重實質性變革。實現算力電力雙向賦能,還需進一步打通“比特”與“瓦特”的價值鏈,突破資源錯配,加強技術機制創新,激活綠電轉化動能,尋求綠電供給與算力需求的平衡。
加速實踐
算電協同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支撐能源轉型與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路徑。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林山說,算力是新型電力系統的“柔性調節器”,綠電是數字經濟的“綠色引擎”。算力中心作為高載能主體,其靈活負荷特性可賦能電網消納波動性新能源,而電力系統的低碳化又為算力布局提供綠色導向。
近年來,國家密集出臺政策,為算電協同發展提供指引。2023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等5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 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的實施意見》提出,統籌推動算力與綠色電力的一體化融合,提升數據中心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2024年推出的《數據中心綠色低碳發展專項行動計劃》進一步深化部署,要求建立算力與電力的雙向協同機制,同時將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納入節能審查的重要內容,從制度層面強化了綠色電力在算力領域的應用剛性。
各地響應國家戰略,結合本地特色推進政策落地,尤其是西部地區,憑借綠電成本洼地吸引算力產業西移,青海省綠色算力規模從2024年年初的370P增長至今年6月的1.5萬P,增長約40倍。寧夏、內蒙古等地智算規模躍升,帶動信息傳輸服務業投資增長,形成“綠電引算力、算力促經濟”新格局。
算電協同已從政策倡導加速轉化為產業實踐,催生多重實質性變革。張林山介紹,在能源結構優化方面,依托“東數西算”工程,西部清潔能源基地與算力樞紐協同建設成效顯著。通過綠電直供和源網荷儲一體化模式,樞紐節點數據中心集群綠電占比提升,跨區輸電損耗與棄風率進一步降低;在技術機制創新領域,全國首個清潔能源和綠色算力調度中心在青海投運,通過區塊鏈實現綠電全生命周期溯源,虛擬電廠開始整合分布式算力資源參與電力現貨市場,推動“能源算力化”新業態發展。能源與數字基礎設施從獨立運行走向共生演進,為新型電力系統與數字經濟協同奠定基礎。
挑戰仍存
近期,國家能源局將“算力與電力協同”列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七大試點方向之一,要求重點在國家樞紐節點和青海、新疆、黑龍江等能源資源條件好的非樞紐節點地區協同規劃布局算力與電力項目,算電協同正打開新的創新空間。專家表示,當前綠電賦能算力還面臨多重挑戰。
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山東大學威海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教授鐘洪麟介紹,現階段特高壓輸電線路建設周期長、協調成本高,難以快速適應人工智能用電需求快速增長的節奏,西部地區配套的算力基礎設施仍不夠健全,在電力調度、網絡傳輸、數據安全等方面存在短板,跨區域能源調度能力在短期內難以完全滿足人工智能產業快速發展的用能需求。
面臨經濟性挑戰。張林山說,新能源出力的波動性與算力需求的穩定性之間存在著沖突。在西部,“極熱無風”“日落無光”等特殊時段,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會出現驟降的情況,這對需要穩定電力供應的數據中心來說是巨大的挑戰。為了保障算力的穩定運行,數據中心不得不額外配置儲能設備或火電作為備用電源,這一舉措導致邊際成本大幅上升,加劇了運營壓力。同時,跨省綠電交易壁壘加重了成本負擔,東部企業若想采購西部的綠電,需要承擔跨省輸電費、政府基金等一系列附加成本,使得綠電實際到網價格比本地火電高出不少,影響了東部企業采購西部綠電的積極性,阻礙了綠電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優化配置。
還需更多價格信號和激勵機制。鐘洪麟認為,新能源發電的綠色價值如碳減排、生態效益等尚未通過價格信號得到充分體現,其低碳優勢難以轉化為市場競爭力,而碳市場機制目前對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新興高耗能行業的覆蓋尚不完善,綠色消費激勵機制不足。盡管部分省份已開展綠電交易試點并取得進展,但綠電在并網、輸送和消納環節,往往需承擔更高的過網費、輔助服務費用以及潛在的平衡成本。
電力與算力兩大網絡在技術標準和協議上也存在割裂,導致數據流通受到阻礙。張林山介紹,電力系統與算力網絡采用的兩種協議體系在數據格式、傳輸方式等方面存在本質差異。當進行跨網絡數據交互時,必須借助額外的網關設備進行協議轉換,這不僅增加了數據傳輸的時延,還引入了更多故障點,影響了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細化管理
奏響算電協同交響曲,還需加快構建跨區域綠色能源與算力協同調配體系。鐘洪麟認為,可以統籌推進西部綠色算力基地與特高壓輸電通道建設進度,提升跨省區綠電傳輸能力與調度靈活性,因地制宜在發電端消納綠電,同時加快東部沿海地區新能源發展,布局海上風電、濱海光伏等本地綠色能源資源,并通過智能微網、區域儲能等手段增強供能穩定性,為現有算力設施提供本地綠電保障。
構建市場化價格機制有利于激發綠電消費動力。北京科技大學能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王賽鴿建議,一方面,可以通過差異化電價與碳交易返還機制鼓勵企業使用綠電;另一方面,推動碳市場覆蓋范圍向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等用能新主體延伸,形成“碳成本—綠電激勵—產業轉型”閉環邏輯。此外,還可以探索綠電和算力融合應用的基礎設施創新模式,在人工智能產業園區推廣“分布式新能源+儲能+智能微網+彈性負載”的新型能源系統,實現本地綠電資源的優先利用與動態調節。
強化數字化與能源綠色化協同。王賽鴿表示,應支持邊緣計算與智能能效管理,推動算力任務與新能源供給實時匹配,提升整體能量調度能力。在算力網絡中部署智能預測模型與能效管理系統,實現對整體能源流向的可視化監測與精細化控制。通過實時數據采集與大數據分析,對電網負荷、可再生能源出力和算力需求進行閉環反饋,確保算力任務能夠根據新能源供給智能調配,從而最大化吸納綠色電能。
以電力支撐算力、以算力賦能電力,隨著算電協同的進一步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技術將進一步整合,夯實數字經濟底座,增強綠色發展底氣。(經濟日報記者 杜 芳)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