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爬山太無聊,也很容易半途而廢。如果此時有這樣一位“爬山搭子”:不僅可以陪你聊天解悶,還可以幫忙背包、拍照,甚至在你氣喘吁吁時送上鼓勵,甚至背你走上一小段。這一切只需支付幾百元的服務費即可實現,你愿意嗎?
隨著旅游旺季到來,在泰山等熱門景區,“陪爬”正成為一門炙手可熱的生意。據報道,一位長期從事“泰山陪爬”的小伙,憑借這一小眾服務一年收入30多萬元。行業頭部從業者可實現日入千元,不少年輕人正在加入“陪爬大軍”。與此同時,“陪爬大軍”與消費者正在用自己的雙腳走出中國旅游消費從服務經濟轉向情緒經濟的轉型之路。
小小的“陪爬”憑啥走紅?說到底,還是因為這4個字——情緒價值。
數據顯示,需要陪爬服務的消費者年齡集中在20歲至40歲之間。隨著生活節奏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孤獨正成為一種“無聲的流行病”,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他們渴望的不再是單純的物質享受,還有更高層次的精神滿足——在精疲力盡時有人加油鼓勁,在無人分享時有人熱情回應,在壯闊風景前有人一起見證……對消費者而言,他們花錢買“陪伴”,買的不僅僅是服務,更是情緒價值。而這正是“陪爬”悄然出圈的關鍵所在。正如一位“陪爬”消費者所說,這是一種有邊界感的社交,旅途中收獲的幫助與善意,比風景本身更讓人感到治愈和快樂。
“陪爬”服務的興起,事實上只是陪伴經濟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從清晨陪跑到景點陪拍,再到旅行陪游、醫院陪診……近年來,形形色色的陪伴服務持續涌現,不斷豐富著陪伴經濟的業態。國金證券發布的一份調研報告預測,2025年,我國陪伴經濟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500億元。
不過,繁榮的背后暗藏隱憂。與導游這一職業有相關法律保障不同,目前陪爬行業服務者和消費者的法律責任義務邊界模糊。以“陪爬”為例,隨著熱度持續攀升,諸如“陪爬”者失信爽約、違規收取費用、個人專業素質欠佳等問題逐漸顯現。而這僅是問題的冰山一角。入行門檻低、缺乏行業標準、安全與隱私風險突出、低俗擦邊等現象時有發生……一路高歌猛進的陪伴經濟正面臨“成長的煩惱”。
推動行業良性發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有的“陪爬”從業者開啟正規化團隊建設,在避免服務人員收取定金后拉黑客戶方面積累了經驗;有的團隊則引入保險應急方案,如泰山景區擬推出“官方認證陪爬員”。當前,陪伴經濟方興未艾,法律法規、標準體系等都存在明顯滯后。相關部門要盡快明確陪伴服務的定義、范圍、性質,以及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的權利義務、責任界定等,加快推動各種陪伴服務標準化建設;對于“陪診”等涉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陪伴服務,還要建立黑名單和強制退出機制。平臺方須壓實主體責任,對服務提供者進行實名認證、資質審核。從業者應努力提升自身專業素養與服務意識,消費者也需審慎選擇、理性消費。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陪伴經濟的升溫告訴我們,無論何時何地,人們內心深處對真實陪伴與情感聯結的渴望從未改變。但只有在規范中創新發展,陪伴經濟才能真正成為照亮人們心頭的那盞明燈,行穩致遠。(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沈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