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十字路口,沒有標志性建筑物,沒有太多歷史積淀,也沒啥熱門景點。按地理位置標記,它位于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人民北路與杜家臺路交叉處,隸屬于上川村社區。多年來,雖地處城區,卻并不繁華。
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平平無奇的十字路口,近兩年卻聲名鵲起,在手機導航軟件上被標記為“碳水十字”。一兩百米長的街面上,聚集了6家牛肉面館、4家炒面店,還有多家手抓羊肉店、烤肉店等餐飲店,一年接待食客450萬人次。
打開地圖看,蘭州也是西北的“碳水十字”。作為西北地區交通樞紐,蘭州的特色美食以面食和牛羊肉著稱,不僅匯集西北各地面食之所長,還能持續輸出自身特色。比如,一碗走向世界的蘭州牛肉面。
站在“碳水十字”,能看見另一個蘭州。品味歷史,可以去逛博物館;親近自然,漫步黃河之畔;浸潤心靈,參訪《讀者》雜志……但在“碳水十字”,人們只為吃而來,用味覺體驗不一樣的煙火蘭州。“咥碗‘牛大’,吃頓手抓,擼個肉串”,嘴一擦,像蘭州人一樣說聲:“滿福!”
食客吃得“滿福”,壓力給到了店家。
趙德厚的壓力
來到“碳水十字”,很多人都會犯選擇困難癥:吃牛肉面、炒面,還是手抓羊肉?如果吃牛肉面,吃“國義”“金強”,還是“磨溝沿”?食客的選擇困難癥,也是趙德厚的壓力來源。
2013年,已經在蘭州小有名氣的“金強牛肉面”,在這個十字路口開了一家分店。彼時的“碳水十字”不僅“碳水”不多,連“十字”也尚未形成。“那時候馬路都沒修好,我們是這片區域第一家餐飲店。”金強牛肉面“碳水十字”分店店長趙德厚回憶說,當時只是想在蘭州黃河北岸區域開店,正好這里鋪面招商,顧客大多是附近居民。
后來,隨著附近甘肅國際會展中心運營日益成熟,一些大型展會的引流效應開始凸顯,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在這里有一家味道不錯的金強牛肉面店。
蘭州人對牛肉面的鐘情,早已超出一頓早餐的范疇。有的蘭州人幾十年只認準自己家門口的那家小面館;也有很多蘭州人知道一家好吃的牛肉面后,三天兩頭就會專門開車去吃。金強牛肉面的顧客中,兩者兼而有之。
生意火爆的金強牛肉面,吸引來的不僅是越來越多的顧客,還有競爭對手。2021年,蘭州牛肉面的老字號“磨溝沿”在馬路對面開了一家分店,這讓趙德厚倍感壓力。“剛開始有點緊張,沒想到顧客反而比以前多了。過了兩年,‘國義’分店開起來的時候,我又緊張了一下,但也沒影響我們的生意。”趙德厚也納悶,幾家老字號扎堆開在一個路口可行嗎,“或許3家面館各有特色,各家有固定的顧客群體吧”。
琢磨不透,趙德厚索性不多想了。“開在一起也好,有競爭才有壓力,有壓力才有動力。”趙德厚認準一個理:把這碗面做好,吃的東西騙不了人,只要味道好,顧客自然會來。
店里從不用隔夜食材,每天凌晨2點,趙德厚都會親自去蔬菜市場采購。2023年,“碳水十字”走紅網絡,很多外地游客也慕名而來。平時每天有1000多人次,到了寒暑假每天能達到2000多人次。
成為網紅打卡地后,趙德厚的壓力又增加了。他每天都會關注網絡平臺的點評,網友提出建議就馬上改正。“其實競爭就是這樣形成的,要隨時隨地改進各方面服務。”在趙德厚眼里,每個客人的需求都不一樣,有些客人注重就餐環境,有些客人喜歡傳統的味道,還有些客人喜歡坐在外面的小凳子上,感受這里的煙火氣。
磨溝沿的堅持
趙德厚的壓力,馬福斌也有,他是磨溝沿牛肉面“碳水十字”分店店長。
“在蘭州,到哪兒還吃不上一碗牛肉面?很多人專門過來吃,就是沖著我們的味道來的。”作為一家開了近50年的老字號,如今“磨溝沿”在蘭州有9家分店,馬福斌擔任店長的這家,面臨的競爭壓力最大。
馬福斌應對市場競爭的方式,就是堅持傳統味道。在蘭州,牛肉面館數以千計,凡是有點名氣的,幾乎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用傳統的蓬灰和面,有的肉湯以純湯或清湯著稱,有的以辣子聞名。磨溝沿是純湯牛肉面的代表,主打純湯熱肉,醬牛肉是他家的招牌。
“雖然競爭激烈,但生意還是挺紅火,為啥?因為我們幾家都算是行業里做得比較好的。”馬福斌認為,“碳水十字”與這幾家面館是相互成就的。“如果我們幾家沒名氣、面做得不好,也不會吸引網紅博主來打卡,這個地方也沒有這么火。”
口味和品質永遠是餐飲業的核心競爭力,能在蘭州牛肉面行業立足數十年,“磨溝沿”深諳此道。“一碗面僅賣8元,你不踏踏實實地做好,怎么掙錢?”幾十年口味不變,貴在堅持,也勝在堅持。馬福斌以店里招牌醬牛肉為例,從原材料進貨到煮肉時間、調湯流程,都嚴格按照傳統方法進行,“我們選的生肉品質高,一斤肉的進貨價比市場價要貴2元左右”。
“磨溝沿”的另一個堅持,是只做直營,不做加盟。“我們牛肉面店從爺爺輩就開始經營,現在到我們來做。9家店都是自己家里人在經營,堅持不做加盟,就怕砸了老牌子。”作為在“牛肉面家族”里長大的人,馬福斌見證了太多蘭州人與牛肉面的故事。“很多人從小吃到大,雖然去了外地,但回到蘭州第一口還是想吃味道不變的傳統牛肉面。”
馬偉棟的傳承
馬偉棟就是那個回到蘭州的人。這個生于1988年的蘭州小伙,不僅傳承了家族的手藝,還有融入血脈里的“蘭州味蕾”。
“我去過很多地方,還是覺得蘭州的味道好。”馬偉棟家族傳承歷史更久,到他這一輩已是第五代。祖輩曾在蘭州街頭挑著擔子賣釀皮和涼面,研制出別具特色的糊狀辣子。1988年,父親馬國義創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面館;2023年,馬偉棟在“碳水十字”開了一家國義牛肉面館。
曾經在廣州上學,畢業后又在外面闖蕩過幾年的馬偉棟,始終忘不了蘭州的煙火氣。他眼里的蘭州,是一座很包容的城市。“蘭州人對味道很挑剔,卻能把各地美食融入當地味道,改造成自己的特色。”喜歡美食的馬偉棟,言談間透露著對蘭州味道的自信。“比如,大家都知道新疆烤肉好吃,但蘭州的明火烤肉也很有特點;川渝的麻辣燙出名,蘭州把又麻又辣改造成香辣口味,味道也很棒。”
盡管國義牛肉面的辣子有別于大部分牛肉面館,但馬偉棟卻不喜歡刻意突出這個特點。“牛肉面最重要的還是一碗面的品質,面本身的味道一定要好吃。”這個看起來十分時尚的年輕人,對傳統味道卻有近乎偏執的堅持。有網絡平臺給店里加掛“必吃榜”之類的牌子,他也會婉拒,只是因為不想做外賣。“牛肉面還是要端著碗吃,打包之后味道就變了。”
當初選址“碳水十字”,馬偉棟看上的也不是這個路口的網紅效應,而是根據傳統的生意經判斷:金角銀邊,視野開闊,交通便利。即便是在社交平臺上擁有千萬粉絲的網紅博主來探店,他也只是云淡風輕地當普通顧客對待,一起聊牛肉面、聊烤肉。
“一家店太火了,壓力就大,關注的人多了意味著我們不能出現一絲紕漏。”馬偉棟并不怕“店紅是非多”,而是對這座城市、這碗面感情太深。“牛肉面是蘭州的名片,每家店都必須好好做,讓品牌平穩、可持續地發展,在眾口難調的時代把質量把控好。”
馬偉棟堅信,傳統的就是永恒的。(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