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6日,阿維塔科技(重慶)有限公司、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工程院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聯合宣布,啟動新能源汽車先進共性技術全球適應性開發及應用戰略合作,通過極地環境下的車輛測試及技術驗證,共同推動全球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這不僅填補了全球新能源汽車極地測試空白,也將更好地賦能全球用戶。
根據規劃,此次測試將圍繞極寒低溫、強風暴雪、極端紫外線等復雜氣象環境,構建針對新能源汽車功能適應性、行駛安全性、充電可靠性等多維度、多屬性的適應性開發“全球極端氣候體系”,全方位提升新能源產品在極端環境下的性能表現。同時,還將在極寒環境下模擬用戶使用典型場景,對轉向系統、制動系統、整車控制系統、電驅系統進行功能安全故障注入測試,對極寒條件下關鍵零部件系統的功能安全進行全方位開發驗證等。
汽車使用場景復雜多變,且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對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要求極其嚴苛。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無論是在“三電”和“雙智”關鍵核心技術,還是產品性能和用戶體驗,均實現一系列躍升,產業領跑全球。不過,新能源汽車對于惡劣環境抵抗性仍不如燃油車強,特別是寒冷地區,電池性能、熱管理受到較大挑戰。以南極作為新能源汽車全球適應性開發第一站,從關鍵核心技術上強化創新,突破新能源汽車對抗極端環境瓶頸,意義重大。
事實上,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出海加快,車輛的全球適應性開發也非常必要。全球市場并非國內市場的簡單延伸,而是充滿多樣性與復雜性。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氣候條件、駕駛習慣、充電設施、法律法規,乃至文化偏好上存在顯著差異。寒帶地區的電池保溫需求、熱帶地區的高溫散熱挑戰、多山國家的動力性能要求、歐洲嚴格的安全標準……這些差異性構成了新能源汽車出海的隱形門檻。唯有通過針對性、系統性的全球適應性開發,才能將這些挑戰轉化為市場機遇。
關鍵核心技術適配是全球適應性開發的基石。電池技術需應對從南、北極圈到撒哈拉沙漠的溫度極限考驗;電控系統要適應不同海拔、濕度與路況的復雜組合;智能駕駛必須符合目的地國家的交通規則。這要求企業建立全球化的研發體系,收集分析多樣環境下的運行數據,開發具有廣泛氣候適應性的產品平臺架構。唯有掌控這些關鍵核心技術,中國新能源汽車才能在國際市場上持續領跑。
產品本土化是打開全球市場的金鑰匙。這意味著不僅是硬件的適配,更是對當地用戶需求、使用場景與文化特征的深度理解與融合。歐洲消費者注重駕駛體驗和環保材料,東南亞市場需要高通過性和抗腐蝕性,北美用戶偏好大容量和長續航。車企需要在產品定義、設計語言、智能功能等方面實現精準本土化,打造真正“為當地而生”的車型,而非簡單地將國內產品裝船出海。
標準法規接軌是全球化不可或缺的一環。國際新能源汽車市場涉及大量技術標準、安全規范、環保要求、數據合規等體系性障礙。中國車企應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推動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互認互通,同時建立內部合規體系,確保產品符合全球不同市場的監管要求。俗話說:“四流企業賣產品,三流企業賣技術,二流企業賣品牌,一流企業賣標準。”標準引領者才是行業話語權擁有者和市場主導者,明白這一點在全球化競爭中尤為關鍵。
加快新能源汽車全球適應性開發,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和品牌,是當前我國車企從“內卷”邁向高質量“出海”的戰略抉擇,也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這需要車企以全球視野謀劃發展,以創新突破技術壁壘,以開放融合當地市場,以品質贏得世界信任。當中國新能源汽車能夠從容應對全球各地不同消費者多樣化需求與環境挑戰之時,便是我們躋身世界汽車強國之日。(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忠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