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十年跨入智能社會,你準備好了嗎

    2025-08-31 06:05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王炬鵬)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內時政更多新聞 > 正文

    十年跨入智能社會,你準備好了嗎

    2025年08月31日 06:05   來源:經濟日報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為“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了清晰的路線圖。按這個時間表,2027年我國將實現人工智能與重點行業深度融合,2030年智能經濟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2035年我國將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10年就要跨入智能社會,你準備好了嗎?

      巧的是,前溯十年,2015年7月國務院也曾為推進“互聯網+”行動發布過一份指導意見。10年前,“互聯網+”把線下生意搬到線上;今天,“人工智能+”要把算法寫進生產生活的每一道流程。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不是渠道的簡單延伸,而是決策主體從人向“人機協同”轉移。當AI技術不再是工具而是協作者,社會運行邏輯必然隨之重塑。因而這份文件不僅是一張技術路線圖,更像是一份社會轉型宣言:智能社會不是遙遠的未來,而是一場正在發生的制度創新與能力競賽。

      智能經濟是脫胎換骨的全新形態,全要素智能化將帶來產業躍遷。

      《意見》首次給出第一、二、三產業全要素智能化轉型路徑:工業領域在設計、中試、生產、服務、運營全環節加快AI落地應用,農業領域育種、農機、農事管理全部AI化,服務業向“無人+有人”混合模式演進。更令人期待的是與之伴隨的智能原生企業的崛起。智能原生企業的底層架構和運行邏輯就基于AI,而非傳統企業智能化改造的“外掛式”AI。它們將探索全新商業模式,催生智能原生新業態。智能社會的企業,誰先完成“原生”切換,誰就將擁有下一代產業標準的話語權。

      以確定性規則應對不確定性技術,人機共生新圖景將促進治理升級。

      技術狂奔期最怕監管滯后。中國以應用發展的確定性應對人工智能發展的不確定性,《意見》同步部署“人工智能+”治理能力,開創社會治理人機共生新圖景,推動構建面向自然人、數字人、智能機器人等多元一體的公共安全治理體系,強調數據供給、算力統籌、開源生態等8項支撐。特別是提出“價值貢獻度”數據成本補償機制、鼓勵高校將開源貢獻納入學生學分認證和教師成果認定等創新舉措,實質是把“軟規則”前置,為技術裝上“紅綠燈”,避免“先亂后治”的老路。

      從“極客玩具”到“公共產品”,AI技術普惠將提升全民共識。

      衡量智能社會的標尺,不是頂尖算法有多強,而是普通人能否用得上、用得起。《意見》把“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單列,提出要創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推行更富成效的學習方式,打造更有品質的美好生活。這意味著AI將完成從“效率工具”向“社會基礎設施”的進化。在工作中,我們將有智能體輔助,探索人機協同的新型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在學習中,智能學伴、智能教師等將促進終身學習和教育公平;在生活中,AI將進入醫療、養老、物業、托育等高頻場景,并推動智能終端“萬物智聯”。

      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重寫社會契約。蒸汽機時代簽訂了人與機器的時間契約,互聯網時代點亮了人與信息的空間契約,人工智能時代則將帶來人與AI的決策契約。國務院此次印發的《意見》,也是一份面向全社會的智能合約。它提示我們重新定義智能社會的產業、教育、倫理乃至國家治理規則。步入智能社會的門票不會自動掉落在任何人手中,擁抱變化、升級能力、完善制度,才是通往未來的金光大道。(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惠敏)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