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紙薄脆,每一次下針都需要小心翼翼,每一次引線都似在挑戰紙的承受極限。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紙刺繡”不同于以布帛為底的刺繡,而是直接在薄如蟬翼、纖維柔韌的宣紙上施針走線,讓山水美景在纖維間立體綻放,花鳥魚蟲躍然紙上。
在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區殘疾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紙與線在殘疾人手中彼此纏繞、彼此支撐,在纖薄的紙面上,“繡”出了幸福生活。
“繡”出別樣人生
清晨的陽光灑在安靜的街道上,32歲的舒瑩“駕駛”電動輪椅輕快地穿梭其中。每天上午8時30分從家出發,十幾分鐘的路程便抵達了傳習中心。教室里,老師吳壽國正講授著宣紙刺繡的要領。
參加培訓前,宣紙刺繡對舒瑩而言還是完全陌生的領域。如今,經過系統學習,那些看似柔韌卻脆弱的宣紙,在她手下已能承載細膩的針腳。“剛開始連針都拿不穩,指尖常被扎出血珠。”舒瑩笑著回憶,“現在看著各色繡花在自己手里一點點綻放,那種成就感難以言喻。”這份指尖上的藝術為她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命運曾給舒瑩的人生設下重重限制。幼年因病致殘,輪椅成了她的伙伴,許多工作機會也因此擦肩而過。當看到宣紙刺繡培訓班招生的信息時,她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宣紙刺繡帶來的遠不止一門技藝。從曾經整日囿于家中的沉寂,到如今在陌生環境里主動綻開的笑顏;從對未來無措的迷茫彷徨,到現在創作作品時那份篤定的自豪,宣紙刺繡的絲線,細細密密地重新編織著舒瑩的生活經緯。現在,舒瑩已能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十二生肖的靈動形態,每月也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宣紙刺繡給她的人生畫卷添上了更為獨立而自信的亮色。
練就一技之長
“宣紙刺繡容不得半點差錯,一個針孔只能落一針,如果超過三針,整幅作品就徹底報廢了。”傳習中心負責人吳壽國表示,這門手藝要求絕對的專注,須靜下心、沉住氣。
吳壽國與這項省級非遺的緣分始于十幾年前的一場書畫展,他與南昌宣紙刺繡代表性傳承人顧純玉結識,并拜師學藝。
身為一名殘疾人,69歲的吳壽國深知這個群體就業的艱難。2022年,他創辦了傳習中心,通過“非遺+就業”模式,幫助更多殘疾人掌握一技之長,實現就業的同時也為“非遺”保護傳承貢獻一份力量。
“我們中心的學員主要是肢體殘疾和聾人朋友。”吳壽國看著專注創作的學員們,眼中滿是欣慰。“也許他們的腳步不夠輕快,世界少了些聲響,但恰恰是這份‘不同’,讓他們在刺繡時更能‘入定’,反而成就了更純粹的專注力。”吳壽國說。
傳習中心不僅教授宣紙刺繡技藝,還拓展了瓷板畫、葫蘆烙畫、木雕等項目供學員選擇學習。“通過開辦培訓班,兩年間我們累計培訓了32名殘疾人學員。”吳壽國說,目前已有12名學員,憑借在這里打磨出的技藝,穩穩地踏上了就業路。
政策扶持打通就業路
據了解,在促進非遺傳承與殘疾人事業融合發展方面,江西省印發《江西省促進殘疾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扶持辦法(試行)》,明確了殘疾人參與非遺保護傳承扶持政策培訓費補貼、培訓期間生活費補貼、就業崗位補貼的條件和補助標準。未就業殘疾人參加非遺項目培訓的,培訓期間享受生活費補貼,補貼標準為每人每天30元。就業崗位補貼標準為每人每月當地同期職工月最低工資標準的60%至80%。
南昌市在此基礎上,將培訓期間殘疾人每人每天生活費補貼提高到50元。同時,在取得非遺項目傳承資格獎勵方面,明確殘疾人經培訓取得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資格,按照每名殘疾人1.5萬元給予獎勵。取得縣級以上非遺項目傳承資格的殘疾人,給予5000元至1萬元獎勵。
在宣紙刺繡傳習中心學成手藝的學員們,飛針走線間,一幅幅精美的宣紙刺繡便在家中誕生。不僅能夠領取到政府的扶持補貼,作品一經驗收合格,還能按件獲取實實在在的報酬。創作狀態穩定時,學員們月入幾千元并非難事。
不久前,學員們精心創作的《迎春》與《清明上河圖》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交泰殿旁的文創融合館驚艷亮相。古樸的宣紙遇上靈動的繡線,獨特的技法瞬間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目前,傳習中心已與北京故宮文創銷售部達成初步銷售意向,學員們正全神貫注地投入第二批專供故宮展銷的非遺作品創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