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8cgui"><samp id="8cgui"></samp></fieldset>
<table id="8cgui"></table>
<abbr id="8cgui"><th id="8cgui"></th></abbr>
  • <small id="8cgui"><input id="8cgui"></input></small>
  • 年輕人喜愛的文旅“新物種”長什么樣

    2025-07-04 09:10 來源:中國青年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魏金金)

    年輕人喜愛的文旅“新物種”長什么樣

    2025年07月04日 09:1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夏瑾

    當機械巨獸成為商業街區的潮流地標,當廢棄礦坑化身北歐風情的“小冰島”,當荒蕪礦山蛻變為文化度假小鎮……這些充滿想象力的蛻變,正在中國文旅版圖上書寫著嶄新的故事。創新實踐以破圈之勢吸引著年輕消費群體,重塑城市和鄉村的空間價值,為文旅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啟發性的實踐樣本。

    從廢棄礦坑到情緒消費新地標

    6月的最后一個周末,在杭州工作的00后女孩陳思思跟閨蜜一起來到位于金華市婺城區羅店鎮九龍村的達那也·金華山小冰島。

    她們是在社交平臺上發現這里的,“感覺拍照很出片,還可以潛水,所以決定在休息日過來看看”。她們一早從杭州出發,乘坐兩個多小時出租車來到園區,在大半天的時間里,拍了很多照片。“景色太美了,不用修圖就可以發了。我們準備發到社交媒體上,下次再來潛水。”陳思思說。

    既能放松又能出片,是這兩個女孩選擇出游地點的首要考量。“平時工作節奏很快,所以我們想要找一個可以放松的地方,享受慢節奏生活。出片肯定也是要的,因為出來玩總要發一些照片到社交媒體上。”陳思思說。

    陳思思告訴記者,這里和她以前去過的景區不一樣,“就像在北歐一樣,有種接近大自然的感覺,很自由。我會推薦愛拍照的朋友過來玩。”

    達那也·金華山小冰島所在位置原是一座廢棄礦坑。2022年,達那也·金華山小冰島聯合創始人錢莉娜和團隊一起,與多位國內潮流先鋒藝術家共創,通過藝術美學設計,實現人與自然的鏈接,把廢棄礦坑打造成景觀獨特的“礦山美好生活綜合體”。“冰川廢墟下的婚禮”“霧中獨舟”等場景背后的孤獨美學吸引了眾多年輕游客,成為年輕人的向往之地。

    這個年輕人喜愛的文旅“新物種”,將非傳統文旅資源區域轉化為情緒消費場域,打造符合當代消費者認知和審美的“破圈”文旅產品。

    2024年1月27日,達那也·金華山小冰島開業,試運營8個月,粉絲量已超16萬,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客群主要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其中99%是外地客戶,客群中還有很多來自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國的東南亞游客。

    在錢莉娜看來,文旅“新物種”的本質就是創造極致的情緒場景,讓來到這里的人們都能感到“松弛”和“與時間解綁”。

    用“尖叫地標”喚醒城市靈魂

    28歲的林芮寧和兩個閨蜜來自山東,她們利用年假到大連旅游,6月28日來到熊洞街,這是她們“打卡”的第一站。

    “之前刷短視頻時就被熊洞街的‘巨熊北北’震撼了。”她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這么龐大的機械巨獸,能站立,能行走,還會眨眼、會互動,簡直太酷了。聽說它是中國自主研發的機械巨獸。”

    親眼見到“北北”后,她興奮不已,“北北不僅視覺沖擊力強,還會配合音樂和燈光做各種動作,感覺像在看一場科技與藝術結合的表演。”

    說起熊洞街和“巨熊北北”的故事,大連博濤聯合創始人魏海濱如數家珍。

    這只名叫“北北”的巨型機械“白熊”于2022年5月在大連熊洞街正式亮相,它高6米,重25噸,直立高度可達9米,設計者是大連博濤文化創始人、機械裝置藝術家肖迪。“巨熊北北”可實現高科技智能仿生互動效果,擁有自身的“源起”漫畫和背景故事。博濤文化還為它打造了專門的短視頻賬號,通過情感鏈接、活動互動、成長故事,線上構建了“巨熊北北”的形象IP。

    熊洞街是一個由4800平方米廢棄工業廠房改造的沉浸式IP樂園,樂園里有巨獸巡游、時尚文創、科技研學、特色美食等元素,用文化、科技、藝術結合的方式,打造了一個“尖叫地標”,并通過“巨熊北北”這個超級IP,把文旅和商業業態有機融合在一起。

    2022年6月18日,熊洞街正式開業。至今連續3年客流量和收入攀升,年度營收6000多萬元。2024年,熊洞街接待游客163萬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60%,80%的本地游客復游4次以上,“北北”也成為大連市的城市IP。

    “熊洞街完全顛覆了我對傳統文旅商街的印象,把科技感、潮流文化和社交屬性結合得很好,既有視覺上的震撼,又有沉浸式的玩法,很對90后的‘胃口’。”在熊洞街游玩后,林芮寧告訴記者,巨型機械熊自帶網紅屬性,隨手拍都能出片;街區里的涂鴉墻、賽博朋克風格建筑很符合年輕人對“酷”和“個性”的審美;在各種潮玩店、創意市集,能淘到小眾好物。“這里很適合和朋友一起玩,不管是拍照、玩游戲還是逛吃,都能增進互動。”林芮寧說,“我已經發了打卡攻略,身邊不少朋友都問我具體位置,打算抽空來體驗。”

    魏海濱認為,熊洞街的成功原因有3點:一是用技術破界,激活城市記憶,讓工業遺產變身城市情感符號;二是為IP構建完整“生命敘事”,用城市形象級IP讓“巨熊北北”“熊洞街”與“大連人”三者連接;三是通過主客共享激活了城市基因。

    在魏海濱看來,文旅“新物種”應是城市靈魂的喚醒者——當機械巨獸成為市民的驕傲,文旅才真正完成從“輸血”到“造血”的進化。

    隱藏的好風景被發現并賦予新生

    今年2月,一位年輕游客發布了春節期間在江西“望仙谷”拍攝的視頻:“走著走著,突然一抬頭,就看到了懸崖上的民宿,跟天上宮闕一樣,很震撼。當時就想到了蘇軾的《水調歌頭》,那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頓時具象化了。”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具象化表達,指的是望仙谷二期項目云海崖。望仙谷項目負責人、九牛文旅集團副總裁熊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該項目近期引來全網超300萬的點贊及超3億人次觀看,并傳播至海外市場,在海外社交平臺上的閱讀量超10億次。

    望仙谷坐落在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望仙鄉,這里曾是一片被廢棄的礦山,生態破壞嚴重。以往以礦為生的農民紛紛外出務工,各村落相繼成了“空心村”。2010年,九牛文旅集團來到望仙鄉,用15年時間,把這里打造成集山水人文景觀、民俗體驗、活動演藝于一體的現象級文化度假小鎮——望仙谷。

    熊慧介紹,望仙谷的核心吸引物是名為“白鶴崖村”的懸崖民宿,民宿共有38間客房,其中崖頂有18間,掛在崖壁上的有20間。每間客房設計和布局都不相同。房間的“地板”是透明的玻璃,站在床頭,腳下是飛瀉瀑布、流淌的溪水,以及穿梭的游客。

    望仙谷70%的游客是被絕美的夜景吸引而來,會留下來住一晚。懸崖民宿售價一般為5000-6800元/晚,節假日一房難求。

    除了懸崖民宿,望仙谷還打造了眾多體驗項目和沉浸式演出。游客可以在10多個傳統農業手工作坊中,親身體驗各類傳統手工農產品的加工和制造,品嘗正宗的“望仙味兒”美食;可以沉浸式體驗著名的“漢婚”表演,參與比武招親、迎親、進祠堂辦婚禮等環節;可以在室內觀看情景劇、舞蹈劇、雜技等演出;夜晚還可以在“篝火晚會”的熱鬧氛圍里,感受“仙俠世界”的浪漫。

    2024年,望仙谷接待游客310萬人次,其中海外游客超15萬人次,自由行客人占比80%,營業收入5.28億元,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帶動周邊就業3萬余人。

    熊慧認為,打造文旅“新物種”,最重要的是用獨特的創意,突破文旅的邊界。望仙谷的蝶變,讓農村大地角落里隱藏的美好風景被發現并賦予新生,價值也得以發掘和轉化。

    文旅供給主體展現創新活力 引領消費經濟擴容

    除了以上3個網紅項目外,全國各地涌現出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文旅“新物種”。這些創新項目為何能異軍突起?它們為文旅產業升級帶來了哪些新動能?面對這一創新浪潮,文旅企業又該如何把握機遇、應對挑戰?

    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張驍鳴向記者解釋說,“新物種”既可以是原創的、從來沒有的新事物,也可以是在“舊物”基礎上,通過差異化、再創造而來。打造文旅“新物種”,是文旅消費經濟不斷擴容、不斷響應偏好高度分化時代的一種有效策略,同時也反映著文旅人的思考和努力,以及供給主體的創新活力。

    “從歷史視角看,當一個社會接連出現文旅‘新物種’,標志著宏觀經濟特別是消費經濟重大轉型的到來。中國當下正在進入消費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有必要用更富有戰略性的眼光來看待正在涌現的文旅‘新物種’。”張驍鳴說。

    張驍鳴表示,打造文旅“新物種”的過程中,內容策劃、產品設計、運營團隊、資金投入、要素支持等方面的挑戰尤為突出。“需要有創新精神突出的設計團隊和市場解讀能力一流的產品經理,需要探索新的運營模式,還需要解決資金和項目建設要素——特別是土地要素——的保障問題,其中要重點考量資金投入的長期化和靈活性之間的平衡。”張驍鳴說,“此外,政策制定者也應該認真思考,如何為更小微的團隊乃至個體提供恰如其分的實際支持。”

    (應受訪者要求,陳思思、林芮寧為化名)


    (責任編輯: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