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一場名為“彩云之南·遺世瑰寶”的云南文化交流展覽引人駐足。在琳瑯滿目的展品中,幾件鑲嵌著精致銀紋的器物格外吸睛——這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銅走銀”的作品。創作者的名字清晰可見:王光良。
這位創作者出生于昆明東川一個普通的家庭,因先天性殘疾雙腿行動不便。這位昔日昆明某景區的特型演員,如今已經是“烏銅走銀”傳承人,他精湛的手藝跨越山海,讓這項古老而獨特的中華技藝在異國綻放光彩。
烏銅走銀,以銅為胎熔銀入紋,時光沉淀出黑白分明的古樸典雅,源自清雍正年間銅匠岳富的偶然靈感。掌握烏銅走銀技藝絕非易事,制胎、鏨刻、走銀(或走金)、成型……每一步都要求匠人具備極高的專注力、耐心和手上功夫。因此,這項技藝傳承不易,對學習者的毅力、悟性和動手能力皆是巨大考驗。一次偶然的機會,王光良與“烏銅走銀”結緣。
2011年,王光良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在昆明某景區扮演特型人物的經歷,讓他對自己的謀生技能產生了質疑。“我覺得干這份工作并不是長久之計。”王光良回憶。
這時,昆明市殘聯向他伸出援手,提供3份工作讓他選擇。其中一份,是學習剛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烏銅走銀制作技藝。然而,這份學徒工作初期沒有收入,學習過程艱苦漫長,競爭激烈且實行淘汰制。面對現實的生存壓力與對尊嚴的強烈渴望,王光良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就學這個了!哪怕前路再難。”他想抓住這個機會,靠一門真正的手藝改變命運。
進入烏銅走銀的傳習館,王光良才真正體會到學藝的艱難。傳習館實行嚴格的淘汰制,與他一同學習的,不乏經驗豐富的老手。而他,既無美術基礎,又無金屬加工經驗,起點落后一大截。
最難的活是鍛打——要用小錘子在烏銅片上精準地敲出流暢均勻的凹槽線,為后面鑲嵌銀絲做準備。“打得準、打得齊”,這看似簡單的要求,對王光良來說卻像一座大山。剛開始,他敲的線條歪歪扭扭,而其他學員的作品已經像模像樣了。師傅的沉默和同伴的進步,都讓他倍感壓力。
但王光良沒有放棄。傳習館熄燈后,他在月光下繼續練;天剛亮,他就第一個拿起工具。錘子無數次砸偏,砸在手指上,血泡起了又破,最后變成了厚厚的老繭。汗水滴在銅片上,瞬間就干了。那半年,他靠著僅有的6900元積蓄硬撐,錢花光時,還向朋友借了1300元,就為了能堅持到轉正考核。
最終,他的努力沒有白費,線條從歪扭變得流暢規整,他成了那批學徒中唯一通過考核轉正的人——這不僅是對他手藝的認可,更是他用堅持換回的尊嚴。
多年刻苦鉆研,王光良依靠手藝站穩了腳跟。憑借對鏨刻工藝的深入研究,王光良創新性地提出了一項鏨刻裝置的改進技術。這項技術不僅使圖案鏨刻更加便捷靈活,還顯著提升了鏨刻的精細度和效率。
2018年,王光良獲評“昆明市金牌工人”,并于2019年入選第五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采訪中,他高興地告訴記者:“就在前不久,我又評上了市級傳承人!”他指著窗外說:“看,那是我靠這門手藝掙錢買的新房!”烏銅走銀帶給他的,不僅是生活的改善,更讓他找回了自信。
王光良所在的傳習館,現在成了很多殘疾朋友的希望之地。他深知一門手藝對特殊人群有多重要。在他的悉心指導和榜樣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殘疾人來到這里學習。他們中,已經有不少人像當年的王光良一樣,從零開始,克服困難,最終也評上了不同級別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生活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改善。“他們和我一樣,在這里獲得增收,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本事,也找到了被人尊重的感覺。”看著工作室里那些和他一樣專注的身影,王光良露出了溫暖而堅定的笑容。
實習生 尹濤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安俐 楊月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7月15日 04版